菁菁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菁菁校园 > 正文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来校讲学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团 于溪溪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18-12-04 字号: 【大】 【中】 【小】

本网讯(记者团 于溪溪)“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将来年轻人可以到博物馆去办婚礼。我相信在博物馆办婚礼的人,一定对博物馆有一种感情,他们会把这种感情传承下去,建立长久的几代人对博物馆的依赖。”12月1日晚7点半,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莅临我校,在思睿厅做题为《走进博物馆》的讲座。

陈履生结合自身多年博物馆工作经验和心得感悟,从博物馆与收藏、博物馆与建筑、博物馆与教育、博物馆与国家等方面阐述博物馆所蕴含的文化。他指出,收藏的私有转为共享,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出现则是文化共享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成果。在实体的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都关乎着历史和艺术,见证着社会的更迭和变迁。藏品是博物馆的展览资源,运用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具有学术内涵的运用是博物馆业务能力的表现。

在谈及教育时,他强调,博物馆在教育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是“不是学校的学校”“不是课堂的课堂”。博物馆的教育依托于博物馆各项业务职能,与藏品、展览等密切相关,是多元的、流动的、开放的,不受年龄、学籍、学历的限制。

演讲过程中,曾参观超过350家博物馆的陈履生通过图片,向观众详细介绍世界上颇具特色的博物馆,如法国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全世界唯一不分展厅的博物馆、日本的九州博物馆——大部分空间用于文物修复及展示亚洲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被称为巴黎的“城下之城”。陈履生表示,博物馆建筑的公共空间要体现公共性的特质,以人为本,以公众为核心。同时,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要形成各自特色。

“只有国家的强大,博物馆才会强大,而只有博物馆强大,国家文化才会强大,两者相辅相成。我希望未来中国博物馆的护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在博物馆举办婚礼。”讲座最后,对于未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陈履生提出自己的期盼。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深圳大学、吉首大学特聘教授。30年来潜心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获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作品曾入选当代水墨新人奖,并获“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出版论著50余种,发表各种论文数百篇,建有私人博物馆油灯博物馆,传记资料收入《中国美术年鉴》。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