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菁菁校园 > 正文

大学生走进白洋淀学习雁翎精神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团 庄稼 张志颖 别张珺 编辑:党宣 时间:2019-07-04 字号: 【大】 【中】 【小】

本网讯(记者团 庄稼 张志颖 别张珺)“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在白洋淀传唱的民谣,记录了抗日战争期间雁翎队的神勇无畏。7月3日,“重走建国路 逐梦新时代”——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一行12人,赴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开展新闻采风社会实践活动,继承革命传统,学习雁翎精神。

“雁翎队是白洋淀人民在共产党的引导下建立的一支抗日作战部队,依靠水上本领强、地理形势熟等优势出没于芦荡,端岗楼、除汉奸、痛打包运船、截断敌人水上运输线。”白洋淀文化苑景区讲解员张俏,为大学生记者们讲述了当年雁翎队抗击日军的英勇故事。

在白洋淀景区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大学生记者们看到了,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地区进行疯狂“大扫荡”、烧杀抢掠、决堤放水后,白洋淀沃野变荒原的照片;大抬杆、枪排、鹰排等雁翎队战斗武器;白洋淀民众为雁翎队战士送水送饭,破冰捕鱼慰问子弟兵;与雁翎队紧密相连的文艺作品等等。3个展厅6大部分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实物真实的再现了雁翎队从成立到抗战胜利的光辉历程。

“我爷爷从小给我们讲雁翎队冬天作战时,提前凿开冰面做埋伏,那些穿着厚重军大衣的日军就掉入冰窟窿里。雁翎队体现出来的敢于斗争和智慧,也是我们白洋淀人在抗战时期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嘎子村一位当地居民说。

多年来,雁翎队英勇善战的故事一直在白洋淀传唱。当地百姓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将这种敢拼敢干运用到白洋淀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嘎子村民俗风情区结合观光与住宿餐饮一体,当地居民化身白洋淀景区讲解员、船工,商户制作菱角芦根酒、荷叶茶、莲子糕等白洋淀特色饮食,各式别具特色的农家院也相应而生。

当前,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新城,白洋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2018年清理围堤围埝及沟壕水产养殖741处,养殖面积9.1万亩;排查、整治河道、淀区两公里范围内入河入淀排污口11395个。张俏说:“过去淀水浑浊,水面常常覆盖一层油,现在通过环境整治,排污工厂迁出、专人打捞淀中异物,淀水清澈了许多。”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印记,充满了中华民族英雄气。”大学生记者、湖北大学2017级新闻学的魏旭平说,身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他表示不会忘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自己一定会牢记爱国奉献、敢于斗争的雁翎精神,为未来即将从事的新闻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