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四五月,一系列传统志愿活动正开办得如火如荼。今年受疫情限制,志愿服务无法实地进行。各学院志愿者积极联系各组织社区,在线开展了一系列云志愿服务,将爱心传递下去。
线上辅导学生功课
商学院志愿者协会四月中旬联系到武昌区杨园街郦民社工服务中心,收集有辅导需求的家庭信息。然后,筛选出符合教学需求的10名志愿者,组建成战 “疫”云辅导小队,一对一辅导中小学生。
志愿者们每个星期对中小学生进行两到三次辅导,一次辅导长达一个小时。辅导内容除语数外等学习科目外,还有兴趣特长。
因从小学过古筝,2018级工商管理的郑海琳自愿报名成为古筝辅导老师。因擅长数学学科的学习,2018级经济学的胡巧和2018级人力资源管理的杨子涵报名辅导高一学生数学。
面对还没上一年级的辅导对象笑笑,2018级ACCA的王逸群着实捏了一把汗。笑笑正值五岁活泼好动的年纪,王逸群担心上课太枯燥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于是她尝试每次课程为笑笑读半个小时的果酱英文绘本,并借助小道具给笑笑练习英语口语。
来自2018级工商管理的志愿者谢辉辅导的对象是一个双职工家庭的男孩小柏睿,这意味着她需要花更多时间来陪伴辅导对象。虽然很辛苦,但谢辉说:“这是一个非常开心的辅导过程。”
为改善辅导质量,志愿者们还建立了课后反馈表,每周和家长沟通分析辅导情况。负责人介绍,该云辅导将一直持续到六月初,并将在未来增加一些读书、折纸类的兴趣辅导项目。
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
为了帮助残障人士增长居家生活能力,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暖阳志愿服务队继续开展往年的智力障碍人群增能计划项目。该志愿服务队已成立9年,累计志愿时长7870工时。现服务对象多达44名,均为缺乏自主生活能力的智力残障人员。
志愿者们从四月中旬开始积极与紫阳街阳光家园和徐家棚阳光家园取得联系,22名志愿者以录播视频方式向残障人士教授各类生活技能,并结合专业知识,将趣味数学元素融入教学中。
面对19名残障人士,紫阳街志愿者一队和二队轮流每周进行数学知识线上教学,锻炼残疾人的思考能力。为了增加趣味性,志愿者还增添了许多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徐家棚志愿者一队则向残障人士教授蛋炒饭等厨艺知识和数字画的学习。“线上志愿活动让我们在家里也能为社会献一份力。”应用统计学1801班的胡晨曦感叹。
四月底,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协会也联合黄鹤楼街阳光家园融雪社工站开展了“愈合花园”线上助残活动。该项目已开展7年之久,目前服务对象共有11人。
9名志愿者用视频连线的方式,为黄鹤楼街的残疾居民讲述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故事,普及当前疫情形势和防疫知识,并开展趣味生活互动、心理状态辅导等。在线上互动环节中,一位服务对象在志愿者的层层提示下终于回答对了问题,发出了胜利的笑声,志愿者们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样的线上志愿活动让我们再次相互关怀,更加紧密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活动负责人曹清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