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晚,湖北大学第七届“遇见环保之美”决赛在商学院三号报告厅举行。征集不到十天时间,共收到全校学生报送作品735件,经过为期一周的线上投票,涵盖手工类、绘画类、文学类、摄影类的9项作品成功“突围”,进入决赛。
取适量棕色毛毡塞进玻璃杯,用针戳紧实作为土壤;揉六个圆球状绿色毛毡做树叶;再把棕色毛毡一点点卷起做树干……两小时后,2019级葡萄牙语专业的陈欣雨手工完成了《一棵小树》。她可是一个做手工的“老手”,从小学跟着视频制作工艺品算起,她已坚持了十余年,“我想利用平时做手工剩余的羊毛毡,做一棵小树,体现我国在防治沙漠化工作上的成就。”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倡导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高甜甜在台上介绍,她的作品是一枚“道法自然”印章。原来,她本学期报名了《中国篆刻艺术》公选课,学习了篆刻印章的技术。一支笔、一张纸、一块青田石、一把刻刀……几样工具摆放好,高甜甜便开始篆刻印章。虽然只学习了几次课,但她篆刻起来有模有样。经过一小时的写字组合、设计页面、临摹、水印上石、镌刻,一枚“道法自然”印章制作完毕。
不仅是手工艺品,不少学生还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表达保护自然的心声。“平原焦兮尸横野,薮泽涸兮皆荒凉。原野绿兮佑精灵,薮泽旺兮露晶莹。众生欢兮歌创世……”2019级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胡子木团队,用楚辞的体式,创作了一首《境变赋》,并现场朗诵出来。“我们创作的初衷,是想通过环境恶化、生物凋零的情形与环境好转、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构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大地上人烟,源自天然。天人合一万千年。一旦痴心某主宰,祸害人间。绿水与青山,就是金山。修山治水德无边。只要人人肩己任,美好明天。”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教授杨兰芳在点评选手作品时,即兴填词一首,引得阵阵掌声。
比赛共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四名、最佳创意奖一名、优秀奖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