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团魏世钰)“来,掏出手机,我们上课了。”新学期开课以来,这句话已经成为法学辅修班《宪法》课堂教师刘祎的口头禅了。他利用微信上的“课堂派”创建了线上班级,学生输入邀请码加入后,他在课前用微信提前发布相关习题,在课堂上将相关知识点讲完后,立即让学生用手机做题、现场提交,再根据大数据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
“将手机作为教具是适应了当前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刘祎介绍。去年,他所带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理论性强,学生现实经验少,理解掌握难度大。因此,及时的讲、学、练必不可少。而他发现,传统PPT展示练习题巩固知识的办法,弊端不少。一方面,学生仰头看投影看不清晰、眼睛疲劳;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有害羞心理不敢当众说出自己的答案,这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全面把握。
为提高上课效率,他借助“课堂派”这一教育信息化技术,将学生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与现实课堂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参与率,更增强了授课效果。”课下,刘祎也上传公告、期中测试、教辅资料等,让学生自行查看,大大改善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相关资料索取的时间、空间限制。
2015级新闻传播专业的蒙婷说:“这种教学方法很切合我们日常使用手机的习惯,我们很快就适应了。”
此外,由于课堂考勤是学生自行输入老师给定的“口号”,小部分翘课的同学得到消息后,也能完成“出勤考核”。没想到,刘祎现场点开GPS定位,指着屏幕上一个红点说:“这位同学离这三公里啊!”逗得全班大笑。
除了方便授课外,不少同学也发现,此举对于治疗“低头族”也有一定效果,“除了查资料之外,我经常不自觉地就摸出手机看看,其实也没有什么要事。”14级社会体育专业的韩斌说,自己对手机有轻微依赖,但是现在,他在课堂拿起手机的次数明显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