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学院副教授杨兰芳,自称“老土”,尽管他自我定位为“读了几年书的农民”,但这位“老土”在学生心里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老师。“老土”与土壤有着不解之缘,三尺讲坛之外还满腹诗词情怀,有人问学生,看到土壤你们想到什么,学生答曰--想到杨老师。
“老土”的好人缘
“杨老师的好,特别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2011级地理科学学生朱玉萍介绍说。学院大大小小的学生活动,杨兰芳基本上都参加,今年端午节,他和学生们一起在体育馆草坪上吃粽子、玩游戏。“杨老师经常在课余时间与我们谈心交流,他不仅是我们学习上的老师,更是生活中陪伴我们、引导我们成长的长辈。”
每年暑假,杨兰芳都带着学生到庐山进行考察实习。去年考察期间,庐山一场大雨将学生住的房间淋湿,他便腾出自己的房间给学生住,自己住地下室。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杨兰芳办公室的墙上,摆放着一幅十字绣,这是2008级一位研究生送的。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点滴入心,感恩满怀。每年毕业季,学生们都找杨老师题字留念。许多学生毕业后,返校第一件事便是看望杨老师。资环学院团委书记肖谢说,不久前04级地理科学系一名学生在出国之前特地回来请杨老师吃饭,以告别恩师。
“老土”与土壤的不解之缘
今年49岁的杨兰芳出生于湖北恩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他就对土壤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大学期间,他读的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土壤专业,读硕士、博士期间依旧坚持土壤研究,从教后上的第一门课是《土壤与肥料》,2004年转教我校后,开始教授《土壤地理学》和《资源科学概论》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关系。
“我自称为老土,不仅因为自己学土壤、教土壤,更是因为自己平时比较‘土气’。”杨兰芳笑称。他口中的土气在学生看来却成了一个褒义词,“‘土气’主要指他生活的简朴和随意,这是老师良好风范和亲切品质的体现。”朱玉萍说。
在植物学课程上,老师问学生看到土壤想到什么,学生答曰,想到“老土”杨老师。
“老土”的诗词情怀
作为地理系老师,杨兰芳骨子里还有着诗词情怀,心情好时就是豪放派,心情差时就变成了婉约派,而这也成了他独特魅力所在。
2007级城市规划专业学生黄洁在考研面试阶段赠予杨老师一首诗《赠响叶杨》(“响叶杨”为杨兰芳网名):“几日春宵苦雨狂,今朝喜见李桃芳。他乡他岁花开后,也忆琴园响叶杨。”杨兰芳看后回复《赠黄洁考研面试》:“恰是春阴雨如箫,吟诗贺尔远飞高。含烟绿柳依依舞,笑雨茶花分外娇。”
“暴雨漫琴园,昏暗无边,因无雨具正难堪。短信飞来深感动,欲泪潸潸。君在走廊间,浅笑嫣嫣,撑开雨伞一重天,一路由它风雨骤,满眼晴川。”今年夏天,杨兰芳上完课后突逢大雨,正发愁时收到学生短信,“杨老师别走,我给您送伞来”,杨兰芳心中感动。
“诗词对我来说是个人爱好,也是与学生们交流的方式。”杨兰芳说。在他看来,诗歌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给学生们带来良好的影响,“鼓励学生们培养一点个人爱好,也能让他们的大学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校报链接:http://xb.cnhubu.com/HTML/2013-10-21/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