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师生共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近期,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开展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一院一品”学业指导品牌创建活动。学院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学习状况,深度挖掘学院学业指导工作潜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政法学院学业指导采取老师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组建师生共研团队。每个团队由一位学业指导老师和四名左右的学生组成,老师申报选题,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在院领导的提议下,院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本着全面指导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拟组建十个学业指导团队,从中选出五个较为优秀的团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为激发老师积极性,政法学院对于参与学业指导的老师进行适当补贴。“青年志愿者团体的生存空间及其干预路径——湖北省高校志愿者协会运行调查”与“学生社团对高校欢乐体育的回应与困境——武汉高校非营利体育社团现状调查”是该院蔡科云老师申报的两个选题。蔡科云老师大力提倡学业指导,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与学生在课下进行学术交流,并主动建立学业交流群为同学答疑解惑。与该院其他老师一样,他认为学术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师生双向选择组建团队的好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能动性的发挥,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具有相对稳定的学术交流场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研讨,使个人在群体之中能够获得学术研究的认同感和动力,从而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其次,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可以为学生引领研究方向。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在国内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指导过程中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指导团队之间将定期举行小型学术交流会议,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思辨能力,并对一段时间的学业指导工作进行总结。
政法学院学业指导是立体式的“师生共研”模式,“将学业指导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全方位打造学术精英”。活动涉及到学生工作和教学管理,由分管负责人联合实施。分管教学的邹爱华教授认为,学业指导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专业知识辅导,而应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他希望通过学业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期刊、报纸上发表专业文章,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材料学院组建科研团队制定科研积分
为提高科研能力,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加大科研改革力度,从管理体制、科研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切入,组建科研团队,鼓励新老组合。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经费大幅提升,科研项目级别不断提高,“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持续增多,科研成果与以往相比大幅增加,整体形势一年好于一年。但相比于其他重点院校,学院仍存在不足:科研力量不集中,研究方向分散,重大项目收获小,学院特色不突出。对此,材料学院领导勇于给自身挑刺,鼓励学院教师组建科研团队。
“过去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力量比较分散,大多是单打独斗,教师间缺乏合作与交流,有人没课题,有人没精力,我们就想充当‘媒婆’的角色,在教师之间协调撮合。”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徐祖顺教授说道。除了为教师牵线搭桥,学院还通过积分制的奖励大力促进新老教师的组合。“过去组团极易出现强强联手的情况,有经验的老师在一块,没经验的老师就无法成长,考虑到对年轻老师的培养,学院给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助教制定了1.1、1.2、1.3的不同的个人科研系数,最后按团队科研积分总和实施奖励。”
在组建团队上,为促进团队积极发展,学院要求3年内团队成员不得变动,且团队负责人所得奖励不得超过团队平均值的3倍。在组团上要求以自愿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组建3人以上团队,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