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大学生的高消费成了媒体报道的热点。一个月前,《大河报》针对河南本地的大学生做了一项关于消费水平的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大学生存在超前消费的现象,甚至有人信用卡上已经欠下了数万元的债务。2010年,珠海大学生李雷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因为他在四年期间共花掉家里80余万,其中花在恋爱、通信和应酬上的费用分别为15万、6.9万、14.4万。李雷因此遭到很多网友拍砖,被称“败家子”。
其实,大可不必在数额的多寡上过多纠结,面对大学生群体背后层次不齐的家境,指望大学生整齐划一的消费不合理也不实际,更何况,大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个性化的消费选择应该得到尊重。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跃进现象,与其人生阶段极不相符的超前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群体病。
事实上,许多大学生自己也承认,有些完全没有必要的消费拉高了自己的生活开支,无奈总是绕不开一个面子的桎梏。今年开学初,北京一名大学新生逼着父母购买“苹果三件套”,超过两万元的价格吓退了父母,换来的是孩子的扬长而去和一句“不给我买,就让我去学校丢面子”。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学生消费畸高的典型,但绝不是个例。就在北京这个报道出来后不久,武汉高校也出现了新生以“退学”威胁父母买“iPhone”的事件。
作为电子产品中的高端货,苹果连同其他众多奢侈品牌正在成为许多大学生眼中身份的象征。相当比例的学生以穿着时髦而骄傲,生日聚会追求高品位,时尚消费品的使用也日趋普及,校园里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的现实表明,大学这块昔日的精神净土正在遭受着世俗社会的强烈冲击。“打肿脸充胖子”式的消费方式在校园里蔓延,“月光族”和“卡奴”的诞生多源于此。大学校园里畸高的消费水平正在告诉我们,很多大学生的钱袋子已经被面子绑架。
多年以来,尤其是在大多数家庭进入独生子女的时代,“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一代父母大半辈子的追求,有条件要上,没条件踮着脚创造条件也要上,物质条件的超前享受让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逐渐显现出与其年龄、家庭收入格格不入的消费观,盲目攀比心态与日俱增。
如此看来,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很有必要,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父母也应摈弃将质与爱划等号的观念,从源头上控制孩子的消费。而作为大学生,更加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是依靠父母的资助,在消费问题上,要捂紧钱袋子,切忌攀比消费,减少冲动消费,慎重对待大额消费。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利用一些业余时间自己挣零花钱甚至自给自足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