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育人路 改革谱新篇——记哲学学院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哲学本科专业在我校自2002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十载。十年来,哲学学院以“传承智慧,化育人才”为己任,在立足学院学科、科研、师资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借综合试点改革之东风,探索出了一条以哲学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个性化分类引导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科研进课堂 成果齐分享
哲学学院建院之时就明确定位于研究型学院,主张教师将研究成果带入教材、带进课堂,追求个性化、研究性、开放性教学,注重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逐步形成了以“教师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学生融入教师科研项目”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学院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科研选题和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学术热点问题,激发同学们对哲学研究的兴趣。如强以华教授将“伦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现状”、“自由主义经济的伦理反思及对发展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借鉴作用”等学术成果与学生分享,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上的多样化和统一性;舒红跃教授将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带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徐瑾老师把自己关于宗教和伦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自身生活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思考等。
教学出校园 实践验真知
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越来越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哲学问题越来越生活化、平民化。学院院长戴茂堂说,“要从根本上建立科研的意识,转变传统的研究习惯,在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要搭建更多的平台。”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将哲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哲学,学院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湖北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哲学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年暑假,学院都组织教师带队,带领本科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学院日常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2012年暑假,院长戴茂堂教授、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高乐田教授和副主任余卫东教授,以及徐瑾博士、李莉博士等青年骨干教师,分别率领5个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赴湖南、宜昌、枣阳等地就“主流文化价值观构建”、“三农问题”、“环保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实践调研。本科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用亲历增长见识,用实践检验所学,受益匪浅。
力倡导师制 师生一对一
哲学学院在我校较早倡导“本科生导师制度”,对有科研欲望或者学术优秀的学生实行导师与学生“一对一”指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在师生一对一指导培养的基础上,学院建立健全奖励及考核机制,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在学术刊物上以独撰或者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012改革之年,哲学学院本科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09级本科生刘上上同学在舒红跃教授的指导下,公开发表了题为“物象化理论中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新规定”的论文;10级本科生谷玉叶同学在周海春教授的指导下在《高等函授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孝’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一文;姚才刚教授指导10级本科生胡芳同学与其合作题为“‘义利之辨’与‘老字号’企业的德育观”一文,被2012计算机工程、伦理道德与法制建设国际学术会议收录发表。同时,学院坚持施行教师轮流值日坐班制、学业指导制等为本科生释疑解惑,导学导人生,并针对学生的意愿和实际表现进行分类引导,为学生的学业、考研、就业等提供实际性指导。2012年,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营造了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本科生培养成效明显。2012年,平均学分绩在85分以上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例达56.3%。2008级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35.9%,就业率达97.44%,均居全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