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镌刻精神的丰碑
——忆记古籍研究所《尔雅诂林》编纂群体
14年前,笔者采访过古籍研究所郭康松博士,当时虽然“洋洋洒洒”写了万言文字,但总觉得思笨笔拙写不“到位”,一直将此“毛坯稿”搁置下来。在纪念朱祖延先生去世1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想写点纪念先生的文章,翻开电脑里的文件夹,重新细细读了14年前写的文字,还是觉得“原味原汤”的东西真实,现稍作校改,将此文献给《尔雅诂林》主编朱祖延先生和英年早逝的三位副主编张林川、谢先俊、黄毓仪先生。
人格魅力 率先垂范
1999年4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尔雅诂林》座谈会上,原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它评价说:“《尔雅诂林》是一部巨大而坚实里程碑式的学术杰作;它的出版,是学术界的大功德。”率领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队伍的“领头雁”,是著名的古典语言学家、古典文献学家朱祖延教授。真正的学者,身上最耀眼的不仅是学术的光环,还有高尚品质凝成的伟大精神丰碑。
朱祖延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是大学者汪辟疆、殷孟伦的高足。朱先生温文尔雅、满头银发、慈眉善目、和蔼亲近,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人亲切地叫他“朱夫子”。先生不幸身患结肠癌,是在手术后肠道改道体外挂附着一个小塑料袋子、拖着羸弱的身躯开始主持《尔雅诂林》编纂的。作为主编,朱先生从资料的剔选、分类,到书稿编纂体例、标点,甚至连剪贴这样的苦活,他都亲力亲为。1000多万字的书稿,从初稿、审稿、定稿,到最后胶片清样,他一字一句地看了几遍,每一遍都是60多个特大袋的书稿,他看完后都端端正正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一个身罹绝症的羸弱之躯,一个年愈古稀的老人,在审读书稿的日日夜夜,这种苦和累,只有一群“诂林”人,才深感其间的辛酸苦辣。
《尔雅诂林》编纂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先生的身影在古籍所那间50平米的集体办公室,现场为青年学者解决那些特专、特难的问题。他改标点、辨字型、数笔画像一尊雕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实在累了,站起身反剪手拍拍自己的后背。所里的几位研究生感叹,他们比不过先生的“坐功”。难忘1995年酷热的那个暑假,“诂林”人在远离武汉400多公里的襄阳校对胶片,那是在“蒸笼式”的环境下工作,六○三厂把部分校定了的胶片拿去车间拼版,需要“诂林”人现场辨定指导胶片的先后第次,车间热浪滚滚,大家劝朱先生不要去,他说:“我要亲手将胶片拼版,看着它上机印刷,了却我对《尔雅诂林》问心无愧的心愿。”先生是真正的又主又编,备尝10多个春夏秋冬的艰难困苦,自始至终和中青年学者坚持完成了这本“前无古人,后人来者”的学术杰作。
朱先生“学人为师,行为示范”,足以作为年轻人立身处世的典范与楷模。他学识渊搏、功底厚、文献熟,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教书;教书、读书。古籍所的中青学者在对研究生讲课时常常说:“你们有问题尽管提出来,我们解答不了的去请教朱先生。”他书房里堆积的他一生读书积累的资料卡片,像“大寨梯田”,一摞高过一摞。所里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他那里受益匪浅。他听说年轻人要写什么东西,总能找出一叠叠资料卡片,亲自送到青年人手中。所里有一位青年学者的论文选题和朱先生思考许久的一个论题“撞车”,朱先生主动将自己草拟的大纲和资料送给这位青年学者,用和蔼而商量的口气说:“从这样的角度来论述,可不可以呀……”他丝毫没有大学者的架子,深受青年人的敬仰。古籍所的年轻人说:“为我们古籍所有这样的前辈学者感到自豪。”
朱先生治学严谨,他备有一个答疑的布袋子,常常拧着它来古籍所,青年人对一些字的读音、意思不清楚,便向他请教。每次,他都能一口气说得清清楚楚,但无论难易,他还要亲自再翻一下工具书来证实一遍,可每次都毫无差错。朱先生的记忆特好,在一次硕士研究生答辨会上,担任答辨委员主席的他,对一篇答辨论文进行总结发言时,用极其平易的语言对论文进行了评价,用语平易却极其熨贴、极富学术含量。同时,先生随口大段大段诵引《诗经·豳风·七月》及元杂剧原文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声音洪亮、思维敏捷,从他嘴里吐出的诗句和谐圆润,仿佛经过一系列精加工打磨而出的,在座的一群研究生听得如醉如痴,他们感受到了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迷人风采。朱先生是恩师、是长者、更是一位慈父。他关心所里的每一个人。师母行动不便,如买菜一些家务事,他都亲自去做。记不清多少次,他将自己烧的好菜用大瓷碗扣好,气喘吁吁地送到古籍研究所四楼给研究生吃。他说:“这些孩子们太劳累了,让他们改善一下生活。”忆不起多少回,不管所里的中青年学者谁病了,他都煨好一罐子热气腾腾的汤送来,要他们补养身子。他将一片片珍爱、一阵阵暖流赠送给自己的徒子、徒孙。朱先生工资不是很高,但他对别人的困难,却倾力相助。所里的年轻人要集资购房,给你凑一千,帮他积两千,年轻人说:“先生,近两年恐怕难还给您。”先生微笑着回答:“我生活过得去就行了,我没指望你们还钱。”他生活简朴,10多年来办公笔、墨都是自己掏钱买。什么叫“爱生如子,亲如一家”,什么叫“安贫守道,助人为乐”,那请看看朱先生吧!先生不仅教会了青年学者怎样做好学问,而且还教会了他们怎样才能做好真正的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事业的人。他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影响了古籍所一代又一代学人……
2011年12月17日,朱先生带着对中国辞书事业无限的眷恋之情离开了人世,他不仅为祖国的辞书事业留下了一部部精品力作,更为我们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人留下了一座伟大的精神丰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