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学院科研改革新举措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一所院校实力强弱的表现之一。各试点学院从管理体制、科研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切入,加大科研改革力度,创造了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引领、横向拓宽、基础夯实
生命科学学院历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成为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以后,学院领导班子厘定了“重点引领、横向拓宽、基础夯实”的科研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自我加压,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有重点才会有突破,学院始终把产出高显示度成果作为科研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优势学科(项目)优先发展、重点引领的原则,积极寻求重大突破。”学院党委书记吴文华在谈到学院科研工作时说到。在平台建设上,学院积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沟通,多次召集教授专家论证会,经过反复凝炼和论证,形成了“工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申报材料,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各项申报工作。今年5月,经过多方努力,国家与地方共建药物高通量筛选工程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在重大项目申报上,学院勇于出击“973”、“863”等科技专项,“酶分子规模化改造计算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获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立项,立项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较往年有所增长。在科研奖励方面,《国标一级优质超级杂交早稻两优287的选育与应用》先后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形式审查和网络评审,并获评为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抢抓“2011计划”等机遇,快反应、早启动,主动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寻求合作空间,经过多方努力,近日与武汉大学签署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协议。
积极开展横向合作是生命科学学院一项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学院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先后与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深圳烟趣公司、宁夏夏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种业集团、湖北花果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启瑞药业有限公司、武汉健民中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维达健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根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伟嘉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据了解学院今年的横向合作经费有望突破1000万元,较往年有大幅增长。
“加强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是提升科研实力的基础,只有拥有一批对工作充满激情、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学院才能从根本上发展。”院长陈建深有感触地说。近两年,学院在激发教师科研热情的同时,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内外科研机构留学、访学,近10名教师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国立神户大学、中科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学习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与资源,同时有效改善了学院教师学缘结构,增添了学院科研工作的活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鼓励搭建科研创新团队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经费大幅提升,科研项目级别不断提高,如“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持续增多,科研成果与以往相比大幅增加,科研文章的数量稳步上升,整体形势一年好于一年。
但是与其他重点院校相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院领导班子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勇于给自身挑刺,经过几次针对科研问题的研讨会讨论,领导班子得出结论:在队伍结构、人才引进、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过去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力量比较分散,大多数是单打独斗,这样力量单薄且资源有限,教师之间彼此也缺乏交流与合作,于是就会出现有的老师有课题,但没人合作,有的老师没课题,不知道做什么,也没条件做,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就想充当‘媒婆’的角色,在教师之间协调撮合。”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徐祖顺教授说道。
为突破力量分散、资源有限的局限,凝练师资力量,形成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教师牵线搭桥,鼓励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给予优秀团队适当的奖励,如在研究生名额分配上给予一定的人数上的倾斜,以及根据科研成果对科研创新团队给予经费上的奖励。
科研创新团队鼓励措施出台后,得到院内教职工的一致认可,如今,院内已形成8组科研创新团队。院内教师们通过组建3人以上的团队,自愿共享资源,发挥特色优势,整合实力,争取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
除了实施从单兵作战到科研团队的转变,为了解决院内教职工与外校交流较少,对学界研究前沿动态了解不足的问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鼓励教职工参加国内外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会议或交流,院内教职工每年可报销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或交流活动的差旅费,境内2000元以内,境外5000元以内;参加学术会议如做大会报告,奖励1000元;做分会报告,奖励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