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兴旺的不竭动力,更是高校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职能的内在要求。当前,教育部正在积极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各高校也通过整合产、学、研等创新资源,发挥多元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着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笔者以为,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应以突破制约高校协同创新的文化瓶颈为切入点,建构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自觉。
形成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自觉,重点在于打破重成果轻应用的思想文化藩篱,把重视成果应用确立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导向,以激活高校协同创新的内驱力。高等教育传统的分工就是理科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科从事应用研究,企业则从事生产和相应的技术研究,学科之间、校企之间的创新活动相对独立,环节间的纵向协同创新少,众多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也就成为必然。要改变这种局面,对高校而言,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如果价值定位是完成论文和科研课题,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将成果止步于学术期刊和实验室,难以产生与社会企业协同创新的愿望和内动力;如果价值定位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自发产生与企业合作的内驱力。
形成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自觉,核心在于建立重视科研成果应用的体制和机制,以增强高校协同创新的外驱力。机制包含组织结构、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以及政策和规定等制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内部体制建设方面,要强化校院两级科技工作管理体制,确立专门机构,统筹校企合作工作,实施重要合作项目,并针对社会若干需求领域,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和沟通,聚合校内外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要鼓励多学科之间开展协同创新,以优势学科为牵引,辐射关联学科,重视交叉点上的突破与创新;要根据教师的关切点,与时俱进地调整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自觉参与协同创新项目,不断优化协同创新的制度文化机制,以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协同创新。
概而言之,高校要注重打好文化牌、感情牌,积极与政府结亲、与行业结盟、与企业结对,进行协同创新;要以重视研究成果应用为价值导向,努力营造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从制度、政策层面引导教师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从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从实际问题研究中凝炼一般科学理论,形成重视成果应用的研究风气,养成协同创新的文化自觉,努力开创应用研究当仁不让、基础研究奋勇争先的协同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