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参与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工作时,我特别注意“游学”这个环节,总希望同学们多谈谈感受:北大为什么就是北大?武大人和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人有什么区别?……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缺乏一流大学的“眼界”。
关于“眼界”的定义,百度将其概括为“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指见识的广度。”并进而指出,“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大学的使命首先是人才培养,每一所大学当然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出人头地,大有作为。然而,我们在考虑人才培养问题时,计较较多的往往是师资水平、教学设施条件,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眼界”。常言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仅得其下。“眼界”的高度确实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度。
游学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实践育人环节。北大、清华、人大的学生特别注重社会实践与实习,会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但是,他们寻找的并不是一般的企业,世界500强才是他们的首选。且不说世界500强的企业实习会给他们的大学生活留下精彩的一笔,他们看重的是:只有世界一流的企业,才会有一流的技术与文化。我叹服这些学生聪明与高远的选择!
前几天有幸聆听了武大教务部部长吴平教授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报告。她的报告信息含量很大,但是,对比北大、清华、南大、浙大以及耶鲁、哈佛找武大的差距,在国家将要出台的若干政策中找武大的定位,这就是“世界著名”、“国家一流”大学具有的“眼界”。我也曾专门跟一位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我校,后来到武大读博、留学美国的学生交流,对比武大我们缺什么。她说,其实从老师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而言,两校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两校内在的“眼界”。眼界不同决定思维不同,思维不同决定了有的学校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信息与机会,有的学校在国内和省内寻找信息与机会。
面对新一轮的高教改革,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一流本科建设等等,国家层面的政策会相继出台。我们确立的发展战略是跨越式的,我想,我们首先要实现的是“眼界”的跨越,惟其如此,我们的管理、教学、科研才能发现众多机遇,跟上国家改革步伐,人才培养质量才会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