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极地测绘之父”、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院士受邀作客我校第100期思睿讲坛,给学子带来了一场“走进南北极——我的极地科考之路”的精彩报告。报告会前,校长熊健民会见了鄂栋臣,对其来校表示热烈欢迎。校党委副书记邓长青主持报告会。

鄂栋臣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图片,介绍了南极珍贵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他指出,南极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之地和最大的煤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蛋白质资源——磷虾,还有“千军万马”的企鹅。“在动物中,企鹅是最忠于爱情的,它们执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计划生育搞得比我们还严。”鄂栋臣幽默地说道。同时,他指出,由于资源丰富,南北极的权益和领土权问题也成为国际上争论的热点。
随后,鄂栋臣讲述了自己参与我国考察南北极的经历,处处蕴藏着艰辛、危险和惊奇。结合考察时拍摄的照片,鄂栋臣介绍了南极气候的特点,素有“寒极”和“风极”之称。一张往空中泼洒开水、落地即成冰杈的图片令观众惊叹不已;南极的风速可达到100m∕s,一张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形如六足的石头图片,生动地诠释了“风极”的概念。同时,南极有“白色沙漠”之称,最厚的积冰有4800m,南极的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他说,如果南极3000万立方公里的冰全部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60米。

“立足神州,报效祖国,是知识分子神圣的职责。”鄂栋臣谈及他30年来考察极地的体会。他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还要靠青年一代,这就要求青年人具有“一个理想、两种精神”,即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理想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他希望广大学子励志成长成才,为国家科考事业作贡献。
据悉,鄂栋臣院士亲身穿越七大洲四大洋,是全国唯一一名同时参加过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立长城站、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建立中山站、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的科考人员,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的测定者、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的命名者、将中国测绘标志埋设在北极点的第一人,被称为“极地测绘之父”。200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