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做客我校研究生创新论坛,以“有灵魂的写作”为题,与大学生畅谈什么样的作家是真正的作家。报告会前,校长熊健民会见了刘醒龙,对其来校表示热烈欢迎。副校长顾豪爽主持报告会。

在刘醒龙看来,人生在世,最渴望的是自由。“一个人对固有的思维定势产生怀疑的时候,他的灵魂就会最自由。”刘醒龙说,文学的根本就是灵魂自由。当一个人渴望自由的表达时,就会坚定地在文学创作路上前行。
刘醒龙指出,天赋是作家的才华所在,天职却是作家的灵魂。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把什么当作自己的天职。他认为,作家应该站在现实的今天,审视过去,遥想未来,而不是担当时代的“弄潮儿”。
“好的作家应该给人爱,传播爱。好人不一定能成为好作家,但好作家一定是好人。不同的眼光会看见不一样的世界,用人的眼光去看,普天下全是人,用畜生的眼光去看,普天下全是畜生。”刘醒龙主张,文学不能用来渲染仇恨、暴力和血腥,好的作品应该是公正而温暖的,伟大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嫉妒、死亡、黑暗、血腥等情感的和解。

针对当下盛行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刘醒龙指出,文学是有血统的,高贵的文学血统关乎人的格调和品行,对读物的选择则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如果人的阅读是粗线、轻浮的,那人生境界不可能有多高。他称图书市场上许多受媒体热炒的文学作品为“印刷品”,粗制滥造的现象严重,“历史对文学的选择是严格的,这些被热炒的‘印刷品’很快就会被历史遗忘,而一些受冷落的高雅作品,终会得到历史的认可。”
刘醒龙所著的《凤凰琴》、《天行者》均为关注农村民办教师的作品,当有学生问及他今后的写作是否会继续关注民办教师,他答道,“对农村的情感是我与生俱来的。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他也指出,作家一辈子把一件事当成自己的天职,才能写出有情感、有灵魂的作品。
报告会接近尾声时,刘醒龙讲述自己与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结缘,并寄语我校学子要做好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多读书,将文学经典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据悉,研究生创新论坛是我校实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之一,旨在进一步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启发研究生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