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内心却有着改革创新的激情;她是一个亲切和善的人,内心却有着坚定不移的执着。她从小就立志做一名教师,并最终使梦想照进了现实。她从不吝啬付出,始终兢兢业业,积极探索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坚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在最钟爱的教育事业中挥洒真情。
她,就是2011年度“湖北名师”称号获得者教育学院明庆华教授。

倾心从教,怀感恩品悟为师之道
明庆华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为此,1982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在深受教育熏陶的过程中,明庆华受益于许多好老师,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崇拜与感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太称职的老师,更加激发了她将来要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1986年,明庆华如愿以偿,走上了湖北大学的讲台,教授教育学,研究教育,传授教育心得。
谈及为师之道,明庆华认为,教育是第三产业,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点就是要有服务的理念,要以学生为第一对象,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她还总结了教师的必备特质:乐群合群、爱心耐心、幽默感以及大度包容。从执教的那一天开始,明庆华就用行动诠释着这些朴素的教育理念,为教育事业勤恳付出、执着耕耘,同时体验着为人师者的乐趣。
潜心教研,勇创新探索学科建设
25年来,明庆华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先后主讲了《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伦理学》、《教学设计》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每学年,她的本科教学评价均为优秀。
“我校前身是武汉师范学院,师范是传统学科,而且学校有10个师范专业,都开设有公共教育学课程,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思维活跃的明庆华从来就不是因循守旧的教书匠。面对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与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的冲突,她积极探索学科建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推动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整体改革。
近10年来,明庆华和教育学院的老师们一起不懈努力,编写《教育学导论》教材、策划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制作“教育学”网站和网络课件、研讨教学改革等,致力推动师范教育新发展。对学院的青年教师,她也总是毫无保留地给予热情指导,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她的项目研究,鼓励他们自主申报教研项目。通过集体教学研讨,教育学院逐渐组建起了一支素质精良的公共教育学教学团队。2007年,明庆华带领这支团队,将我校公共课教育学建设成为了省级精品课程。
在科研领域,明庆华教授辛勤的跋涉也换来了丰硕成果,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高等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主编、合著、参编著作7本。先后主持、参与各项研究课题10余项。2009年,她主持的教研项目《新课改背景下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持续探索》获得了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但明庆华并没有陶醉其中,而是对教育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研究抓得更紧。“教研是活的,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她表示。
精心育人,护新蕾收获桃李芬芳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明庆华不喜欢唱独角戏的授课模式,她更喜欢与她的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己设计讲课思路,而她像一个督导者,一边旁听,一边总结着经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思想的启发。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过程中,她始终尽心尽力,恪尽职守,多名学生毕业论文被评为院优、校优、省优。
明庆华认为,“育人不仅是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她经常跟学生们说,“你做学生的时候希望老师如何对待你们,将来你们就要做那样的老师。”她始终以真心对待学生,以其做人品格、治学风范感染着学生,最终收获了桃李满天下。
来自鄂西农村的教育学院2000级学生谷岳飞进校时十分腼腆,明庆华得悉他想从事记者行业后,就经常让他上台发言,鼓励他到校外媒体单位实习,最终使他性格渐渐开朗,并练就了扎实的采写功底,最终成为了《扬子晚报》的一名记者。教育学院2003届毕业生霍巍到北师大深造,在其博士论文后记中这样深情写道:“无论走到哪里,明老师都是我永远的牵挂。”物电学院、数计学院等师范专业校友回校举办周年聚会时,也都会盛情邀请她。
每每听着学生们的感激之语,怀揣着沉甸甸的师爱,明庆华倍感欣慰。“老师的价值是通过促进学生的发展得以体现的。学生给老师最大的回报就是他的努力上进、学业成就。”这是明庆华最朴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