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孕育子女,完成人类数百万年自然演变的生理进化;老师教育学生,完成人类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文化进化。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全在于文化的教化。教师的崇高使命与母亲的神圣天职共同造化出人性的高尚与伟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乐于施教,至圣先师孔子有弟子三千,多少科学精英育桃李满天下。因此我常问,做一个教育人的人又有何不好?
太阳光芒源于其自身的燃烧,人的生长是母亲生命的节节燃烧,老师教化学生的历程也是如此。有人问一位有33年教龄的老师上一堂课要准备多少时间,他回答道“用我整个一生”。 老师以毕生之精力为学生打造每一分钟的教诲,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如同蜡燃其身铸辉煌。师之品德,如太阳和母爱一样高尚。由此看来,教育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有何不好。
雨果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平凡而谦逊。他不争花的名贵,不逐果实的丰厚利润,心甘情愿地担当起绿叶的光合作用职责,撑起花与果的富贵堂皇。老师将学生视为学术生命的传承人,不求富贵,只在乎面对学生酣畅淋漓地我说我心,在感性与理性的交织情感中获得学术传授的神圣自由。有此育人的学术品位追求,做一个教育的人当然就没有什么不好。
中国自孔子之始,文化精神就是由老师来传播。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对师道的精炼概括。师者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常常于自觉或不自觉中苦行求索。苏格拉底说,人的特点在于能思考。要思考当然免不了痛苦。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维妙维俏地彰显出人之思考与痛苦的主题。老师是思想者、求索者,其“苦”源于时刻为学生求索思考。他要思考教育本质的实现途径,探索知识内化成学生素质的有效教学模式,探讨学生人格完善的多元教化方式。这是一个穷其毕生精力也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课题。尽管如此,既为人师,接受了他人为我弟子,又岂能不为学生而思考?师者就应以苦耕所得的感悟来润泽学生的心灵。因此师之苦是神圣天职的使然,如同父母生育子女就注定要耗尽心血之苦一样。既然有此神圣使命,做一个教育人的人就不必因苦而言其有何不好。
一位学子在祝福老师的贺卡中写道:“有一首歌最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最值得敬佩/那就是老师/有一道风景线最为壮丽/那就是师魂/不要说一无所有/你拥有无数颗炽热的心/你用爱播撒着春天的希望。”唯有爱生的师魂“才能听到这种花开的声音”,与之产生欢乐共鸣。师有此乐,又有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