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来我校讲学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 编辑: 时间:2011-09-20 字号: 【大】 【中】 【小】

9月16日—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炎教授来我校讲学。讲学期间,校党委书记刘建凡亲切会见了陈炎教授,并向其介绍了我校学科、教学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与设想。副校长鄢明明,社会科学处、研究生处、文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见。

16日上午,陈炎教授在学校思睿厅为文学院研究生及中文基地班学子作了题为《中西文化的结构性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开始前,学校组织了简短的欢迎仪式。鄢明明主持欢迎仪式,刘建凡致欢迎辞。刘建凡对陈炎教授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讲学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陈炎教授亲临湖北大学为我们带来学术前沿动态,他的报告一定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的启迪、新的感悟和新的收获,一定会对我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希望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听报告中开拓视野,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希望学校相关学科和有关部门,今后进一步密切与陈教授的联系,密切与山东学术界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

陈炎教授的学术报告从“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结构’”、“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结构’”、“中国与西方不同的‘社会结构’”等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不同民族由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不同在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显现的不同审美意识、审美心理与审美情结。西方的酒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与中国的道家在个体感性生存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回归自然等方面的差异;日神与中国的儒家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孟之道却不像阿波罗崇拜仪式那样,在精神的沉醉之中把人的感性存在与宇宙的理性本原联系起来。儒家讲究“爱人”,主张“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一部分,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之中来确立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实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的政治理想为其最高的生活追求。正是这种不同,使得中西方在心理、文化和社会结构诸多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与审美情趣。

陈炎教授帮助同学们从美学的层面厘清艺术与理性、艺术与认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不同;理解宗教与心理、宗教与认知、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分野,把握酒神与自由及道家、日神与法律及儒家、艺术与伦理及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导同学们从比较的角度去思考中西方的社会存在、文化存在、审美存在与艺术存在,学习将存在与历史置于全方位多视角之下进行科层式的解剖、探究和分析,从而彰显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和桎梏。最后,陈炎教授借助罗素对于希腊的分析,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概括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与特点。在长达4小时的报告中,陈炎教授睿智、幽默、富有哲理的讲学,不时引发同学们阵阵掌声。

陈炎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学术地位。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