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北京落幕。我校资源环境学院张玲玲等7名学生的作品“湖北省农村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获得全国一等奖,指导老师康群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该团队成员历时2年,深入调查了我省农村地区湖泊、河流现状,为我省湖泊治理出谋献策。
不畏艰辛做调查
我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近年来农村水体污染问题倍受社会关注。2007年,资源环境学院学生开始着手对全省的湖泊现状进行调查,他们分别选取了代表工业发达的平原区、工业不发达的平原区、丘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区和水资源丰富区等不同类型的20个典型村庄,走访调查1800多户,发放问卷1800多份,拍摄照片2000多张,总行程4000多公里,足迹几乎踏遍全省。 调查团队不仅采用了常规的社会调查方法,如问卷、农户访谈、历史资料收集等方式,还运用了水质采样分析和面源污染负荷计算等环境工程专业方法,布设监测点54个、得出监测数据647个。“要全面细致地调查湖北省农村水污染问题,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为了做好调查,队员们鞋都不知道走破了多少双。”团队指导老师康群感慨地说。
湖泊现状令人忧
同学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20个村庄的绕村河流、沟渠、池塘等发黑发臭,几乎看不到干净的地表水,农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全省11个省控湖泊中,水质符合功能区标准的湖泊不足半数,湖泊现状令人担忧。其中大冶湖是我省重要渔业基地之一,也是大冶城乡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近年来大冶湖被严重污染,已成为全国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占据了同学们的心头,他们决定有针对性地作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调查,我省农村水体受到面源污染影响广泛,全省境内河流和湖泊营养物质负荷总量的大多数来自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居民生活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它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渗漏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同我国其他地方相比,我省农村面源污染负荷总体压力较大,而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上武汉、鄂州、仙桃和荆州污染负荷最大,并向周边地区递减。
治理污染有对策
“该作品不仅对湖北省湖泊现状进行了调查,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符合湖北农村实际的解决对策。”康群介绍说。 记者看到,该作品针对湖北农村湖泊污染现状,提出了宏观政策调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和加强农村环境监测监管等5条政策保障措施,以及发展污水生态处理、发展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与科学施肥施药等6条技术对策,并针对局部地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提出了加强规划、合理布局、集中管理及推广清洁生产和开发小规模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等对策。 该作品还对污水生态处理技术这一生态学原理和工程学方法形成的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了介绍和推荐,包括稳定塘工艺、湿地技术和生物浮岛技术等。它们具有无污染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是未来治污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生物浮岛技术是通过指导农民种植“水上花园”、“水上菜园”、“水上草原”,把农村富营养化水体变成可利用的农业资源,从而消除水体污染,并在治理过程中获得农业收益,实现农业与环保的双赢。目前,我校生物浮岛技术在仙桃、洪湖等地农村开始推广应用,成效明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