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国家环保部周生贤部长一行视察洪湖市滨湖办事处乘风村的“生物浮岛”农村环保工程,详细询问该工程项目主持人、我校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李兆华教授生物浮岛的治污效果、技术推广和用于治理大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可行性等问题,并表示要亲自“盯”这个项目,要求环保部组织专家来湖北观摩研讨生物浮岛技术。

据李兆华教授介绍,“人工生物浮岛”治水技术就是将陆生喜水植物移植到浮体上栽培,通过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氮、磷等化学物质吸收和抑藻化合物释放,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抑制藻类生长,从而净化水质。
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发现,生物浮岛产生的植物残体会在水中腐烂,造成新的富营养化。科研人员从2003年开始,利用“水上农业”的形式将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转移到浮岛栽培,通过农业收割将植物体带离水面,不仅解决了收获物难处理问题,而且水面栽培的陆生经济作物达53种,成活率在70%以上,经湖北省农科院检测,这些作物符合国家蔬菜或饲料卫生安全标准,完全可以进入市场,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国外每平方米生物浮岛造价达500-800人民币,中国农村地区很难接受,项目组因地制宜,设计并试验成功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泡沫浮岛”、“竹子浮岛”、“线栽浮岛”、“草包浮岛”等,获得了9项专利,费用降低至30-50元/平方米。为了使“生物浮岛”在冬季仍然能发挥水处理功能,项目组从2005年开始进行越冬植物研究,目前已成功遴选出黑麦草、生菜和常绿木本植物等10余种经济植物,逐步解决“浮岛”不能“过冬”的技术问题。
运用“人工生物浮岛”技术治理农村污染水体,已在湖北、浙江、安徽等省市进行了规模化中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次周生贤部长视察的工程就是针对“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清水养殖引起的水污染问题,选择清水养殖区的出水沟,营造“生物浮岛”栽种小叶栀子花和柳树,开展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实施的示范工程,该工程为进一步探索养殖污水处理技术,为仙洪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提供成熟工程技术支持和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