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艺术理论史的十六轮教学,到主讲的慕课《西方美术史十六讲》登上学习强国慕课板块,再到如今的公选课《西方美术简史》,艺术学院副教授王微曦工作9年来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

(通讯员 余丹丹摄)
所谓“教学相长”,王微曦说,她的进步离不开学生。公选课上,她接触到不同学科的学生,走进了一个学科互通的新世界。曾有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对她说:“美是一种算法和一种错觉,它根本不存在。”对于这个观点,王微曦并没有感觉被冒犯,反而很兴奋,因为这让她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美。课后,她和这个学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我从这个学生身上认识到艺术能与很多学科发生关联,也想致力于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认可艺术的价值。”由于要指导师范专业的学生参加比赛,她也曾强迫自己去学习教育学理论,但当真正接触新知识后,她化被动为主动,从书里学习到很多教学方法。“真理就藏在书里,翻开书本之后,人生的境界会变得很不一样。”
双十一期间,王微曦引导学生从双十一这个社会现象出发,剖析消费这个主题,再延伸至马克思哲学里的消费观,让艺术理论课与哲学相结合。“我一直尝试在教学和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抽象的理论具有现实的意义。”王微曦说。课余,她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鼓励学生多看戏剧、话剧,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有更开放的思维和视野,有创造力地去做适合当代的艺术。”
王微曦认为,艺术学学科的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去感受和思考,多年来,她一直以最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她曾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创意,有的学生说要搜集十年掉的头发做出一顶真的头发,有的学生要建一座只有红蓝色的房子。“无论他们的想法多么天马行空,我都首先鼓励。”
“姐妹”“小王”“曦哥”都是学生在私下对王微曦的爱称。“她不仅是我们的班主任,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大家在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问题都会跟她交流。”在学生徐慧敏眼里,小王“普爱”着1801班的每一个人。
在此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王微曦获得了文科组的二等奖。“这是我第三次参加竞赛,每次比赛我都在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日后,我会珍惜学校提供的平台,更广泛学习各学科知识,丰富自我内涵,拓宽学科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