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校工会、教务处、人事处联合举办的湖北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举行,比赛设文、理科两个类别,并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本报记者通过采访优秀获奖代表,展示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在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1701班的课堂上,授课教师刘元情绪饱满,接二连三向学生们抛出问题,高亢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讲台下,学生频频点头,积极举手互动,课堂气氛热烈。

(通讯员 余丹丹摄)
这是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元《中外政治制度》的课堂场景。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刘元获得了文科组的一等奖。比赛中,刘元的表现让评委们深受感染,认为她在课堂上十分投入,讲课条理清晰又激情饱满,这也是学生们对刘元的一致评价。“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我都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刘元笑道。
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走路生风,这是生活中的刘元给身边人的印象,她同样把这种激情带到了自己的课堂。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刘元对自己有一个要求:讲课之前,要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一次刘元患上了口腔溃疡,一开口说话就伴随而来的疼痛让她无法正常说话,但站上讲台后,她依然激情满满地完成了授课。“期间我真的没感觉到疼痛。”对刘元来说,讲台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刘元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我的课堂上,绝不会出现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的情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主权国家属人、属地管辖权制度,刘元以孟晚舟事件为例,在课堂上进行透彻的分析,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刘元认为,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她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给了学生们展示自我、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所有的案例和提问都经过了刘元的精心设计,既环环相扣、条理清晰,也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不会让学生感到“无从答起”。所以她从未在课堂上唱过“独角戏”,学生们都乐于参与互动。
刘元回忆,2011年暑假,接到《国际法概论》的授课任务后,她将市面上所有关于国际法的书籍都买回家研究,又在网上查找所有相关的案例,整整花费了半年时间完成教案设计。刚开课时,刘元心里还是拿不准,于是她跑去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蹭课”取经,并邀请自己的同事前来听自己的课,向他们征求建议。
1999年入学,2009年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刘元已在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学习、工作二十年。目前,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湖北历史与文化、区域宗教史,参与的教研课题《复合型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湖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撰写的专著《晚清湖北教案研究 (1860-1911)以官绅民为中心的考察》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刘元说,自己热爱教师这个身份,也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她办公室的门也一直敞开着。“我欢迎每一个来和我交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