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新中国同庚,虽已退休,仍要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尽心尽力。”凭着这股信念,我校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退休教授洪威雷值古稀之年,仍然让学习、研究占据生活的主要地位。退休之后,他保持着每天看报读书的习惯,笔耕不辍,在省内外讲学的同时,更是完成了四个省级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九本专著与教材,为祖国科研大厦添砖加瓦。
1949年7月,洪威雷出生于武汉新洲的一个书香家庭。受身为大学教师的父亲影响,洪威雷自小喜爱阅读,小学时家中为他订阅的《中国少年报》他一天都不会错过。日积月累下来,他储备了丰富的知识量,初中就在报上发表了文章。人民公社时期,全村只有两个人能背下“老三篇”,洪威雷正是其一,劳动生产之余他为县广播站撰写的广播新闻稿,曾被选中在全县播放。1968年,洪威雷前往河南新乡参军入伍,因为一次无意创作的黑板报,他被师政委宣传部招揽,于是笔杆子又陪伴了他整个军旅生涯。
1973年,洪威雷经考试进入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就读。大学期间,他刊登于省级媒体的作品在同级学生里最多,于是洪威雷被选中跟随徐中福、文振庭和陈瑞荣三位授课老师一起编写《鲁迅作品选讲》,这本书的编写占用了他大三半年的时间,期间无法正常上课,但洪威雷直言,和老师们在一起工作、学习让自己学到了比课堂上更多更优的知识。新学期发课本时,他的名字被收录进编者名单。
毕业后洪威雷留校工作,先后进入了中文系与行政管理系的写作教研室,从此他开始潜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国家急需人才,自学考试在全国兴起,洪威雷主编的《应用写作教程》作为行政管理、中文、财经等七个专业的指定教材,对应用文写作领域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7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他曾任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会长23年,因为对中国纪实文学和应用文写作学研究独具见解,洪威雷也曾得到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的肯定和赞扬。2005年,《应用写作》杂志在创刊20周年的专刊上,称洪威雷为“我国应用写作界著名学者”。后来,他先后担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他的名声带着学校的印迹从国内扩大至国外,2019年他被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授予“应用写作教学与研究终身成就奖”。
“40多年来,我在湖北大学从求学到就业,可以说,母校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洪威雷回忆,他这一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不仅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特别困难时期,1959年、1960年时人们拔草根、吃树皮也都是常见的事。自从他记事起,温饱就是一家的难题。就连人民公社的大锅饭,他也只安心吃了三个月。洪威雷还清晰地记得,过生日能吃上一个蒸鸡蛋就是自己特别高兴的事情了。1976年毕业留校时,一家四代人只能靠他每月36元的微薄收入生活,境况相当窘迫。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惠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洪威雷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也日渐成熟。1980年,他作为武汉师范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进修。1985年,洪威雷留校,在行政管理系任教,并担任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会长一职,他的学术研究也得以更顺利地进行。1988年2月,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勤恳掘宝人》一文,被美、英、法、德、日、意等七个国家全文翻译转载;由他主编的《回忆录写作》被全国21个省市113所大学选为教材。时至今年6月,他已经出版各类专著、教程34本,发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论文、评论等249篇。在教学中,他提出了“三严”“三心”“三守”的九字原则,即在教学中要严教、严管、严考,对学生要有关心、耐心、爱心,师生关系要守时、守信、守法,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40多年过去了,洪威雷说,他庆幸自己求学、工作、生活在湖北大学,如今退休收入更让自己老年无忧,“天天都幸福得像是在过年”。这种幸福感催促着他老有所为:“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一生致力于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近年来,他先后到重庆、广州、南宁、济南等地讲学,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