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前中国百废待兴,70年后中国百业昌盛。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暑假,湖北大学多支实践队伍,数千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认知国情、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用青春臂膀担起时代重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奋进者、奉献者,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之力。

探访革命老区 商学院学子重温长征初心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7月28日,商学院党性砺炼宣讲团赴江西赣州进行“重温长征初心坚定发展使命”暨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起点经济发展现状和民生问题系列调研。在调研期间,商学院党性砺炼宣讲团8位成员跟随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的脚步,了解江西赣州革命老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现况,体会“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老区情怀。
在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长征第一渡口前,讲解员讲述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此集结并南渡贡水的故事。“眼前的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大部队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持红军,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里的河面架设了多座浮桥和众多的摆渡。”讲解员说。
近些年,在长征精神浸染下的赣州市上下全力以赴解决赣南老区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从2011年到2018年,老区减少贫困人口 176.02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5%;改造“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农村危旧土坯房,使300万农户住上了敞亮的新楼房;发展现代果蔬种植等扶贫产业,累计带动26.44万贫困户增收,并提供技术指导;建成扶贫车间1335个,吸纳贫困人口1.37万人;多家企业发展情况良好,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潭头村是‘十三五’贫困村,在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原有贫困户109户共466人,现有贫困户14户共34人,贫困率仅1.08%。村里25户以上通公路,98%以上人家都通了辅路。”村支书刘连云表示,村里已经成立了由村委牵头、村民入股的旅游公司,要把红色旅游做起来,把潭头村打造成一个旅游小镇。
此外,团队成员还来到有“红色故都”之称的瑞金。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革命时期为党和国家牺牲的革命英烈,英勇的瑞金人民紧跟着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无畏、勇往直前、敢于捐躯的革命精神投身革命。瑞金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当年仅24万人口的瑞金,参战人数就达11.3万,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
“现在的瑞金,经济社会欣欣向荣。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建成规模蔬菜基地3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800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17户。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亿元,实现三年翻番目标,工业经济总量从赣州市下游跃升至中上游。”团队成员介绍说。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的大学生虽然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但却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应该要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探访“最美奋斗者”,新传学子助力非遗传承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多部门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评选活动,“杂技皇后”夏菊花成功入选。今年暑假,新闻传播学院杂技传承与发展调研团队在武汉杂技厅采访到曾享誉海内外的夏菊花。提及自己获得的赞誉,她感慨地说:“党、国家和人民给了我舞台,不管还能不能上台表演杂技,我记挂的也唯有一件事———把杂技的美好传给后人。”
从解放前漂泊卖艺,到解放后进入杂技团,从没有自己独立演出节目的小演员,到创造了杂技经典的艺术家。夏菊花以超高难度的《顶碗》,为新中国杂技赢得首批国际金奖,也奠定了此后中国杂技长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荣誉。“以她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杂技艺术家,心怀感恩之情,不断冲破极限,勇于为国争光,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能挑战、能吃苦、能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武汉杂技厅主任陈昌说。
退休后,夏菊花还经常来到杂技厅指导杂技演员们练功。不到八点半,宽大的练功教室已经充盈着演员和学徒们练功的热血气息。当高空顶碗成为最大的荣耀、同时也成了最大的安全威胁时,倒立、压腿这些基本功也就成了最简单的热身方式。这时练功房分成了三个部分,左边一男一女伴着音乐一遍又一遍地“飞天”,这是他们在为今年武汉军运会演出的节目做准备。
小米和她的搭档站在中间,将一摞摞碗顶在头上,单手撑在搭档的身上,顶起全身,身体随意变换、游刃有余,憋红的脸蛋却依然保持着表情管理,略有些发抖的手臂也丝毫没有要放弃的势头。看到她们的顶碗动作,夏菊花忙上前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现在小米的榜样就是‘顶碗皇后’夏菊花,想像她一样把顶碗杂技变成自己的标签,把自己最热爱的东西变成一生的事业。”团队成员田野泗季了解到,小米是武汉杂技厅现在唯一在练顶碗项目的演员,六岁起就进了杂技学校,十二岁被选入武汉杂技团来到武汉。从“兴趣”到“热爱”,历经的过程是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而不放弃,是摔倒受伤之后的更坚定,是年复一年的岗位坚守而更义无反顾。
夏菊花说“落伍”“无聊”“没意思”似乎成了杂技的“新标签”,唱衰杂技的声音一直都在。但为了顺应这个时代,杂技人一直都在改变。他们把传统嵌入创新,把创新融入传统。杂技表演配上流行音乐、杂技和现代舞蹈结合、舞台效果与观众体验感融合。“对于中国杂技的传承与创新,杂技人一直在路上,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把美好传给后人,让后人更加美好。”夏菊花说。

多种方式打响“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调研收获多
2019年,中国进入到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为了探究精准扶贫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作用机制、实施困难和实施效果,新闻传播学院的两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别来到湖北巴东野三关镇和宜昌市远安县进行调研考察。
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级贫困乡镇,野三关镇结合地方实情,推出了相关产业建设。如“生态茶园”“放心菜园”等特色产业,其中种植蔬菜25000亩、柑橘2387亩,2018年茶园岭等五个村新增白茶2643亩、鄂茶1号288亩,带动贫困户2637户。
关口葡萄是享誉湖北省的优质葡萄,石桥坪地区水土条件均适宜关口葡萄的生长,因而村民们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了一定数量的关口葡萄,每年的收成相当可观。“一亩地大约可收入2-3万元。村里会定期开展农业知识培训,有技术员给我们指导怎么种出优质的葡萄,这对我们帮助很大。”种植了大约3亩葡萄园的村民田正说。
“消费能力有限的石桥坪,需要以村内现有地理环境与文化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的康庄大道。”巴东野三关镇石桥坪社区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野三关镇扶贫办根据当地实情总结发展出相关特色政策,如四月初提出的“扫雷-挂牌-销号”措施。据该镇扶贫办主任秦文艺介绍:“扫雷就是围绕国家脱贫底线,逐户逐户核查,查看是否达到脱贫标准。扫雷出来的成果进行挂牌,明确责任人。最后通过责任人进行进一步扶贫帮扶,进行销号,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达到全面脱贫。”
秦文艺表示,虽然野三关镇近几年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离精准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持续增收仍然不够稳定,产业发展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特色优势产业支撑不够,没有形成规模。
此外,调研团队还来到了宜昌市远安县,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远安县坚持“到户到人”的政策,在资金、医疗、劳动力等方面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坚持“一村一品”的特色脱贫之路,针对各地的资源优势,开创一条因地制宜的道路。
“远安县主要把扶贫建在旅游产业链上,让‘好风景’助力贫困户实现‘好前景’的新景象。比如,安县北沟村发展的农家乐、乡村客栈、金家湾生态公园让农民产品变‘旅游商品’,还有龙凤村正在建设的店子垭农耕文化观赏体验区、龙凤山康养度假区旅游项目等。”远安县政府扶贫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走访了有“香菇之乡”美誉的茅坪场镇。“我们镇上许多农户都是以香菇种植业增收。”种植基地村民介绍说,“当地的香菇多是春栽品种,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在种植基地培育成熟优质的香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才是保证‘香菇之乡’名号以及村民增收的首要工作。”
通过暑假的实地调研,两支调研团队了解到了中国农村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扶贫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接下来我们会结合扶贫情况,总结其经验与不足,为湖北省其他类似的县镇实现乡村振兴带来启示,甚至为全国境内的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借鉴意义,为下一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贡献绵薄之力。”团队成员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