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十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

来源:高等人文研究院 作者: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4-12-10 字号: 【大】 【中】 【小】

12月8日,第十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湖北大学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强国建设”为主题,旨在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贡献学术智慧。

论坛由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共同承办。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喻立平,湖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洪出席论坛并致辞。宁夏大学李伟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教授、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美群教授、怀化学院李晓明教授、湖北大学郑晓云教授和吴成国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

开幕式上,刘志洪对参会领导、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在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湖北大学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本次论坛的召开正当其时、正当其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是湖北大学精心打造的学术品牌之一,论坛关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领域的重大事项,汇聚顶尖学者,聚焦学界热点,经过十一年的连续创办,已成为享誉学界的一项学术盛事。

喻立平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至关重要,我们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要性。明确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关键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以现代科学揭示其内在价值,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其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与担当,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不懈奋斗。

在主旨报告阶段,8位专家分别以《民族伦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担当和重构》《担当使命: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文化自信构建》《以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明性思考》《民族民间法文化与法文物保护的实践与反思》《从“科圣”张衡身上传承创新精神》为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敏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论坛围绕“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强国建设”的主题展开研讨,各位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文明,深化中国道路的学理研究,对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将继续秉承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坚毅信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为世界文明的繁荣进步贡献学者之智、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之力、中国之声。


第十届中国文化发展论坛观点摘要

李伟:《民族伦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担当和重构》

民族伦理作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承载着民族信仰与文化的精神支柱,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实践的精髓。民族伦理的构成包括民族道德生活知识、民族精神与道德信仰以及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民族伦理的合法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民族伦理的超越突破在于其能够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价值关联与共同发展。通过对民族伦理的重构,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因此,民族伦理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刘玉堂:《担当使命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湖北考察调研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梦县博物馆进行视察,该馆创造了六个“第一”的独特中华文化资源,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深远的历史价值。面对丰厚的文化积淀,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如何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傅才武:《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历史命题,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战略,必须理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化、城市化、技术化和全球化的共性体现,更根植于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对现代科技文化的包容与接纳。作为文化认同型国家,现代化路径必须建立在更高水平和更大包容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上,以实现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郑晓云:《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文化自信构建》

中华文化自信的提升,来源于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对现实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久远性、丰富性、包容性、支撑性、独特性、延续性及其与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相比的特殊性,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自信的良好渠道,对中华文化形貌的塑造、标志体系的丰富以及海外影响力的增强起到了支撑作用。传承长江文化,提高公众认知,塑造当代国家文化符号,增强传播力,是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广长江文化的精髓,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影响力。

龙静云:《以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美好精神生活水平》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精神动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公民道德建设在提升人民美好生活水平中的路径,包括形成道德理想、凝聚内在动力、生成良好心态和构建和谐共生主体。公民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包括引导公民注重创造与享受美好生活的统一、注重权利与义务责任的统一、结合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结合法治信仰和道德信仰,以及调动重点人群与全体公民的积极性。

韩美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明性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明性,强调了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分析的重要性,认为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与韧性。传统文化的自明性不仅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且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自明性是科学认识文化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有机整体,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自觉的批判性反思。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明性的提升,需要结合中国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使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精神的有机构成。

李晓明:《民族民间法文化与法文物保护的实践与反思》

民族民间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物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对于民族民间法文化与法文物抢救保护刻不容缓。21世纪应是文化自觉的时代,聚焦民族民间法文化的保护实践和反思,通过实际行动抢救和保护大量传统文化遗产,并建立多个博物馆来展示和保存文物,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民间法律和规范的体现,充分体现强调了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的重要性。

吴成国:《从“科圣”张衡身上传承创新精神》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创新精神不仅是科技领域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创领域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源泉。张衡作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巨人,其在天文学、地震学、数学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如浑天仪和地动仪,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他的创新精神体现在敏而好学、广纳博取、淡泊名利和创新为民四个方面。跨学科思维启示我们在文创领域中融合多元文化,推动创新发展;创新为民理念则强调了科研成果应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张衡的创新精神对新时代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应被学习和传承,以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新成果。

(审稿:张敏)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