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怎样活着?我曾这么问强老师。老师回答人应该像人一样活着,那么人又是什么呢?这就得思考人是从哪里来的。因而,人就应该活在寻根之路上。
曲折而进取的人生历程:
强以华老师,男,安徽南陵人。现为湖北大学教授,湖北大学哲学系本科哲学专业责任教授,同时担任湖北大学商学院MBA教学工作,中国经济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应用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企业文化协会学术顾问、湖北大学理论与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副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副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副主编,伦理学专业(应用伦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他曾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邓小平思维方式研究和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现代经济伦理建设的研究工作,也主持过湖北省社科基金课题信用问题研究,湖北省教育厅课题毛泽东邓小平价值观比较研究,以及湖北大学相关课题经济伦理学研究和自由主义经济的伦理反思及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作用。
学术荣誉的背后,是老师一个个坎坷而又超越的人生故事。强老师小学四年级时,正值文化大革命,读书学习的黄金时间被各种运动搅乱。中学阶段,因为家里兄弟多,经济负担重,强老师便辍学去务工。生活的苦难丝毫没有磨掉强老师那渴求知识与真理的心,他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到处借书阅读,老师读完了《史记》,《资本论》等书目。还看到比较杂的书如《气象知识》、《物候学》等等。正是如此,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以初中生的身份考上大学。因读书期间受黑格尔哲学影响颇深,对哲学兴趣很浓,又于1984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硕士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然后进湖北多人多集团任副总裁、执行总裁并兼任多人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还是不满于被世俗事物的干扰,割舍不掉对真理的追求,于1991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博士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最终选择当老师,任教于湖北大学,并于200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任访问学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强老师回忆道,这么多的人生选择中,他最终会走上教师这条路,只源于自己对人本真的思考,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可太多的束缚也让人迷失了自我,他更喜欢过自己本真的生活,过追求真理并传授真理的生活。
艰苦而质朴的学术之路
做学问有三种层面,一种是赶时髦的做,也就是做大家都做得热门话题;一种是学术炒作,做一些华而不实的学问;最后一种就是做追求真理的学问,而最难的莫过于此。强老师一直做着追求真理的学问,曾出版过专著《存在与第一哲学》、《经济伦理学》(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企业:文化与价值》、《企业文化》(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教材)、《西方伦理十二讲》,翻译出版过哈奇森的著作《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人类的社会本性》,合编过著作《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比较研究》、《书与社会》等。同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伦理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年鉴》、《江汉论坛》、《法国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过有关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经济伦理学等一批学术论文。
做真学问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强老师首先面临着环境的压力,当前学术考评体制无疑就是一个对老师做真学问的束缚。然后便是强老师思考问题的困难,哲学是对真理的探求,每一次探索都是艰苦卓绝的。强老师近八年多来一直在思考并撰写《寻根之路》和《人生之锚》这两本书,试图解答人在永恒意义上该如何活着的问题。丝毫不受这个躁动时代的影响,最后便只能选择做孤独真理路上的孤独者。
然而强老师并未被这困难吓倒,他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态对待学术考评体制,协调好了科研与求真理之间的矛盾。对思考问题本身的困难上,老师回忆到,有时由于思考的问题非常艰难,自己也产生过多少次放弃的想法,然而时常是一觉醒来还在思考他们,对真理的爱已经刻骨铭心,也就这样坚持做下去。他做学问从来没有节假日,一些老师与其聊天时无意中得知,除了上班、开会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必要事情之外,他几乎每天都要在电脑旁边坐10到12小时,阅读文献,做读书笔记,写文章和著作。他惜时如金,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科研,他放弃了大多数社交活动、娱乐活动,甚至每年的除夕和春节都像平常一样处于工作状态。他广泛各方面的知识,熟悉哲学类的所有学科问题,并且熟知经济,历史天文等等学科。正是这样的治学精神,老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成果。
对真理路上的孤独感的克服,就体现在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上。
高尚而深邃的教学风格
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有感染力的教学技巧,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习得知识,完善人格。
强以华老师热爱教学事业。他常说一堂课上的好不好,除了你的科研基础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你在备课中花了多少时间。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至少我们自己就是学生的父母兄长。从内容上说,你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课程内容的准备上。你不仅需要清楚你所讲课程的内容,而且需要清楚你讲课内容的各种学说观点,并且还要给出你自己的独立见解。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自己所上的每一门课都应该成为一部独立的著作,自己所上的每一次课都应该是一次学术讲座。从形式上说你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课程的表达上。你不仅需要制作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而且要寻求最为清晰易懂的表现形式,甚至还要进一步考虑你的教态,设计你的行为举止和声音的抑扬顿挫。其实,凡听过他的课的人都会深深感到,听他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他的课不仅知识系统有趣,并且能把十分深刻的分析见解与日常生活的简单案例结合起来,让人感到十分通俗。课堂上大家讨论热烈,积极发言。有些课上,有同学会静静沉思,有的会感叹不已,有的甚至破涕而哭,这丝毫不是夸张,因为从老师那里,我们都确实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受到道德的熏陶,受到情感的冲击。加上强老师为人低调谦和,知识渊博(不仅是哲学的各门学科,其他诸如历史、文学、经济等等都比较深入地学习过),谈吐幽默,充满睿智(对于很复杂的学术问题、现实问题和学生面对的人生都能很清晰的将其概括成非常简单并且逻辑清晰的问题,进行令人信服的深入分析),正是这样深刻而生动的课堂让强老师曾被学生评为哲学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
真诚而深厚的爱生心灵
强老师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活、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人成才。
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同样是这样。跟强老师的相处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豪壮,也不是红红红火火抑或昙花一现的精彩,但是那种淡而有味,愈品愈香的交往,往往更积淀成同学们人生蜜汁。他总是亲切的与同学交流,不仅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都给出宝贵的建议。无论学校那个专业那个年级同学发给他论文请求修改,尽管惜时如金地忙于自己的学问和写作,但他总是十分认真地修改给他的每一篇论文,提出十分详细具体的意见。强老师还向青年老师和学生介绍哲学专业各类杂志的风格,鼓励他们多写文章、多投稿件。每年下来,强老师为青年老师以及除了自己的研究生外的其他学生修改的论文都不会低于50万字。此外,强老师也很关心青年老师的教学,常常与他们谈心,交流教学心得。
独立而深沉的人格魅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而这也是强老师的人生格言。强老师无论在做人上,还是做老师上,都有独立人格,有崇高的追求。强老师最喜欢的书是《红楼梦》,他说,对此书的理解,有人看到的是一个缠绵悲哀的爱情故事,有的看到世族社会必然衰退历史规律,而自己更看重的是书中对人生的超越,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和人在永恒意义上如何存在的思索。老师也喜欢自己的书,进行哲学思考,叩问社会良知,关注社会发展,对人类未来走向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
一个人,承担的是对个人灵魂的关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一个老师,撑起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一个哲学家,追求的是真理,指引的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点亮的是人类归家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