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美玲(1937.11-),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196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于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毕业后,骆美玲先后于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工作;退休前任湖北大学政治系(现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工会主席、湖北大学党委组织员等职务;退休后参与湖北大学老年协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有关工作,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湖北大学“先进工作者”、湖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湖北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五十余载,她坚守教育事业,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她曾亲自走访五十余户湖北大学党员的家庭,也曾与百余名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学子逐一谈心。如今,80岁高龄的她仍活跃在学校关工委的第一线。
坚守:饱历沧桑跟党走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招收中共党史专业应届生。19岁的骆美玲,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该校,与多名已有工作经验的党员一同学习。在那里,她结识了如当代著名剧作家苏叔阳等后来成就卓著的同窗。在同班学生中,骆美玲年纪最小,被当作“小妹妹”对待。骆美玲回忆,大学时,同窗们时常齐聚一堂,共同分析中国国情、分享政治见解、畅抒人生理想,这段经历对骆美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影响深远。同班的党员学生对骆美玲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及思想引导,使她对于中国共产党不只是盲目的向往,而是在对中国历史、国情有更深层次了解基础上的深度认识。骆美玲逐渐理解何为责任感与使命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党史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所以,我愿意服从党的命令,跟着党走。”
大学的生活并不是一翻风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迫使学校停止办学,学生被要求进行体力劳动。“有时候晚上十点多钟,我们还被喊起来,拿着锄头去田里。”在很多人醉心于狂热的政治运动、很多人满足于浑浑噩噩之时,她始终未停止过思想的探索,不断拷问自己初衷为何、目标为何!不管生产劳动多么紧张,不管政治运动多么频繁,她都时刻不忘抽空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典理论著作,利用生产劳动的间隙与农民、工友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在艰苦的生产一线,骆美玲经受了生活的磨炼,深化了对国情和对马列理论基本原理的认识。基于自身经历,她常告诫青年学生,大学时间短暂易逝,大学生应抓紧课堂时间,学会向他人学习、感悟自身经历,并从中总结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骆美玲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仿佛有人把遮住我眼睛的那层纱布突然揭开。眼前的道路一下清晰了好多。‘两个凡是’的思想被辩证地认识,这让我看见了中国美好的明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隆重召开使她更加确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她表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学生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骆美玲坚信,如今的学生、教师不仅需要坚守、坚信专业学科,行事也应专一;怀抱一颗赤诚之心,“在实践中探寻真理”、在错误后寻正确。
由了解到传承,骆美玲决心“用一生来践行对于党的事业的热爱”——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教书:三尺讲台献半生
几经辗转,1981年,骆美玲来到湖北大学开始了新的教学生涯。
为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与趣味性,学校图书馆成了骆美玲的另一个家。前往图书馆读书、学习,成了骆美玲的日常活动。几十年如一日,馆中只供阅览、不许外借的历史期刊,却因骆美玲的高频查阅被破例允许借回阅读。每次备课工作完成后,课上要说的每字每句甚至要做的每个动作都已在她心中落下深刻印象。她认为,课前认真的备课只是走向授课成功的第一步,欲快速提高个人能力,要靠课后的总结反思。授课结束后,她会把备课中的不足、课堂中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列成清单,总结后探索改进措施,并于下一节课中实践,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一次两次如此细致的工作大多数教师都可以做到。长年累月地,每一节课程都做如此细致的查阅,能做到如此的教师恐怕是屈指可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银银表达了对骆美玲的敬意。
在工作中,骆美玲的直言不讳令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师生印象深刻。她敢于在基础认识正确的情况下引入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让学生评价,也敢于直述他人不足。“敢说敢做,能说能做,会说会做”是我校退休老教授刘康义对其的评价。刘康义称赞骆美玲有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且工作时不束手束脚,勇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怕得罪人,工作作风果断直率、热情如一。
除去作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外,骆美玲根据工作需要,担任了湖北大学前政治系(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主席和校党委组织员。作为系工会主席,她深入群众,用半年的时间对系内50余名党员教职工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作为党委组织员,先后为近2500名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课。她曾为准备“入党动机”专题党课,提前一个月着手查找相关党史资料、报刊书籍以及中央文件,日日于图书馆中不知疲倦。“人退休了,思想不能滑坡,”在《信任、责任、奉献——努力做好组织员工作,培养一代新人》的报告中,骆美玲如此写道。“学习、思考,查阅大量的党史资料,使我进一步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她表示,教育事业永无止境,为党的事业奋斗永无止境。“骆老师的教育事迹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的“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骆老师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我校通识教育学院辅导员姚凯彬敬叹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海军则以四字总结表达敬意:“初心不负”。
至今,许多曾经与她只有几节课之缘的青年教师回忆起骆美玲老教授,仍是感激万分。“骆老师对学生真的是尽心尽责”,我校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颜弟东感慨道,“她把每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在1995级物理与电子信息专业的校友聚会中,身为该专业公共课毛泽东思想概论任课老师的她,却以特邀嘉宾的身份被请至现场。聚会中,学生为骆美玲献上集体精心制作的贺卡,尽书对她的感激与尊敬:“您精炼的讲解,使我改变了狭隘的学科看法”、“享受您那集知识、趣味于一体的课堂”……骆美玲展示着这些贺卡,声音激动:“这是我一辈子的财富,我会珍藏一辈子。”逢年过节,近至湖北大学留校、远至美国工作的学生都纷纷到家中看望骆美玲。20年前所教学生的婚礼,她也受邀,并亲自赴宜昌参加婚礼。
骆美玲表示,不管是不是所属学院的学生,“只要我教过的,我就会对他们尽到一个老师的责任。”

育人:贡献余热爱传承
“退休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骆美玲这样自我评价。1998年正式告别工作岗位的她没有停下育人的脚步,转而投身到关工委的工作之中。在指导知行学院学生党建中,她亲自主持民主生活会,学生围坐学习,会后写下参与学习的感想;她批阅每个学生的每篇总结报告,并再次组织反馈报告会,在会上不点名地对学生提出鼓励与批评;她牺牲个人休息时间,通过个人谈话、以宿舍为单位交心等形式,先后跟踪辅导了近百名大学生预备党员,跟踪辅导周期1-3年不等。知行学院的理科党委支部学生缺乏组织党支部交流会的经验,于是,从会场布置到座次安排,从会议流程到发言顺序,她都手把手地指导……仅以2002年11月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前身党建工作开展至2005年6月这一时间段为例,骆美玲协助该院分党委发展党员,实现学生党员零的突破,共发展党员355名,其中仅2004年就发展党员141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一个精神上“缺钙”的人,是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的。为传承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校关工委在骆美玲的倡导、参与下,多次举办离休教职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座谈会。座谈会通过离休教职工讲述自己参加革命、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东北生活等经历,向学生重现战火年岁,以加强学生居安思危意识、提升学生爱国思想。座谈会中,受教学生几度泪下。此外,她还组织离退休教职工演唱革命歌曲、并对歌曲产生背景进行学术讲解,向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学子展示革命精神。活动主题随每年时间的推进、政策的改动而调整,如2016年为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该活动主题便与抗战相关。骆美玲表示,活动中的解说词完全来自主题相关的中央文件、报刊书籍等,每次活动之前,她都会去图书馆,查找书刊、文件,整理资料,撰写、修改发言稿及节目串词。如今,该活动已被打造成湖北大学的一项校园文化品牌。
如今,年届八十的骆美玲教授因年龄原因已经辞去了在关工委的职务,但她仍继续关注着年轻一代,她的身影依旧时常出现在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的办公室里:“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我都会到这里来,看看有什么我能帮得上的。”年已80岁的骆美玲,眼睛不似老人常有的浑浊,却是一片清亮,宛如赤子:“打牌什么的,我不爱干。我就喜欢你们年轻人。为学生工作我挺高兴、挺乐意的。”
【走访后记】第一次看到骆老是在湖北大学“走进学人”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她同我们一一握手,她的手很温暖很有力,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亲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其实这样的老师有很多很多,他们或默默无闻,或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独有建树——但他们都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地耕耘一生。在我们眼中,骆老自是其中之一。
在校本部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会议室的采访中,骆老一开始是拘谨的。她谦虚地说着:“我也没什么成就,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当谈到她的学生、她参与的党建工作、她为学生举办的那些活动,老人家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她的声音很洪亮,热情的话语带着感染力。我们问她,有些年轻人工作一两年后就热情殆尽、一心觉得自己属于更宽广的平台,她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她摇摇头:“这些年轻人啊,眼高手低。嫌工作这不好那不好,自己的能力又是否与之匹配呢?”我们又问,她是如何做到这么些年一直坚守教育事业的,她说:“因为学科信仰。”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是真的很难懂那种信仰了。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缺少的又是什么呢?
脚踏实地、不畏艰苦、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
学校关工委会长刘康义在接受采访时,话语是沉重的,他认为,高校的老教职工不同于走向社会化的老一代,他们有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作为支撑,他们的经历与学识、他们的思想与话语都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充满分量。
而这些如骆老一样经历动荡岁月的老人们,对人生、社会、党与国家的理解与如今的年轻人不同——他们的认识更为直接与深刻。这些老人害怕年轻人忘记历史,因此在退休后燃尽余热,只为给后辈留下历史的印记与心灵的洗礼;他们害怕年轻人思想浮于时代表面,因此在晚年依旧献身教育,只为让后辈少走弯路、多些思考。“她是怕年轻人的认识断了层啊。”
什么又是真实无憾的人生呢?
“人生就像攀高,不一定所有人都可以登到最高点,但只要不懈的攀登,不停止自己的脚步,我认为这样的一生就是没有遗憾的人生。”采访结束时,骆老这么告诉我们。
采访结束时,我们突然想到一个词:“不虚此行”。
这样真实而厚重的人生,可谓不虚此行。
本文在成稿过程中,得到了离退休党委(工作处)、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关工委等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