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杜朝晖:挑古籍整理重担 守立德树人使命

来源: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作者:通讯员刘东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4-11-11 字号: 【大】 【中】 【小】

杜朝晖,女,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工会兼职副主席,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1997年毕业留校任教,她以至诚之心系工作、奉献之情育桃李,始终保持谦和朴实的为人底色、孜孜不倦的敬业态度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智慧,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有口皆碑的“好老师”。

传道授业 立德树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十余年来,杜朝晖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她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范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不少学生来说,《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又相对枯燥,常有一种“高冷”感。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杜朝晖通过前期调查问卷,细致分析学情,优化课堂互动。课前预热、当堂练习、合作学习、主动分享、教师点评等多元教学策略,让学生从“被动输入”变为“主动输出”,形成了“学生参与式学习”的课堂特色,该课也成为了广受欢迎、学生叫好的热门金课。杜朝晖还担任了编辑出版学系首任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班主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设性地提出了“学业导师制”“校外专业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专任教师主导、业内专家参与、研究生协助的本科生立体育人模式。

杜朝晖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乐于在教学中钻研问题。2000年前后,杜朝晖接触到自学考试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她将育人实践一线中的所思所悟尽付笔端,专门撰写了《自考学员论文选题“扎堆”现象分析》《自学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心理问题分析与疏导策略》等教研论文,不仅找准问题,更提实对策,严格把控自学考生的毕业“终端”。

为人师表者,“授业”“解惑”之外,更要“明道”“传道”。杜朝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业,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引导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学会独立思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舍我其谁?或线上,或走廊,或课堂,杜朝晖常与学生们推心置腹,促膝长谈,既聊学术前沿,也话人生经验。走访学生宿舍时,眼见屋内杂乱无章,杜朝晖写下《给文学院全体本科生的一封信》,勉励同学们提升自理能力,在细节中锻炼自我,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薪火相传 守正创新

“我曾看着前辈们长年在资料室埋首耕耘,昼夜不分,他们是这么‘坐’下来的,我们后辈也要‘坐’下去”,杜朝晖如是说,也如是做。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三代学人年华有尽,而弦歌不绝,以初心赓续绝学,以匠心铸造精品,先后编成《汉语大字典》《尔雅诂林》《中华大典•语言文字典》等“名片”,享誉学界。杜朝晖继承了古籍所老一辈学者对学科发展及专业建设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古籍整理为根柢,以名物研究为主线,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著作《敦煌文献名物研究》荣获第一届湖北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第九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长江流域的官话与方言》亦获武汉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

面对全球信息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杜朝晖的眼光不止逡巡于故纸堆中。杜朝晖认为,AI技术是大势所趋,人文研究理应主动运用AI,这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技术把人文学者从厚重的纸本中解放出来,将繁琐的查阅、点校步骤转化为数字化处理,使文本数据可视化。在杜朝晖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湖北大学文学院与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携手合作共建的数字人文实验平台即将落地,届时将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研究工具,推动人文学科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学校在数字人文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将有力支撑相关学科群的建设发展。

提携后辈 头雁领航

对年轻老师,杜朝晖总是热情地传授经验,推动青年教师步入成长“快车道”。2020年暑期,学校人文科研平台组织新项目申报,她不仅鼓励动员青年教师,更多次提出意见、反复修改。由于准备充分,3名青年教师所报项目均获立项。她坚持以老带新,作为《选题策划与实践》课程的首轮主讲,在新进教师张琦到岗后,主动将这门主干课程交给年轻人,自己则从台前教学转为幕后指导。次年,以张琦为主讲教师、杜朝晖为团队骨干的该课程,便荣获湖北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并入选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选题策划与实践》课程再创佳绩,摘得湖北省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古人云:“诗可以群。”杜朝晖认为,“学”亦可以“群”。在文学院,杜朝晖是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也是国际中文教育和出版专业硕士生导师。为推动“有组织科研”,杜朝晖将门下学生按照研究领域各自分组,每周或隔周一次组会,成功推出论文选题互议、学术规范互纠、开题文本互评、论文内容互改的“同切磋共成长”的研训模式。时至今日,杜朝晖还坚持着这样的组会惯例。近年来,杜朝晖指导的学生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外审也常得佳绩,甚至不少学生毕业离校仍按时参加组会,与师门切磋交流、共同进步。

群雁高飞看头雁,头雁勤勉,群雁能“春风一夜到衡阳”。杜朝晖便扮演着“头雁”这一角色,她带领团队精诚合作,由她领衔申报的“基于出版传媒人才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由她带领的“朝晖教学科研团队”,先后获得湖北省总工会“建功立业标兵岗”、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巾帼标兵岗”等称号。在荣誉面前,杜朝晖始终坚守教育一线,不忘为人师表本份,不忘立德树人任务,不忘团队共进初心,不忘传承帮带责任。

(审稿:周霞)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