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园学子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琴园学子 > 正文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四学生获评“长江学子”称号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0-09-07 字号: 【大】 【中】 【小】

他脱下戎装,回到校园自主创业;他获得多项荣誉,高分保研名校;他找准市场定位,立志传播红色经典;她信守承诺,扎根西藏支教四年……近日,湖北省第六届“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评选结束,我校4位学子成功入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从西北戍边到创业开店

记者团 陈肖依

8月10日一早,在湖北大学后街的一家店里,老板兼主厨的龚成已在后厨忙碌,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这家烧烤店,是湖北大学2020届生命科学师范类毕业生龚成开辟的创业新天地。

来店就餐的客人们一致称赞龚成的手艺,却不知这位年轻小伙曾身着戎装,守卫过西北边疆。从军营淬炼到创业实践,龚成说,“即使步入社会,我也会坚守初心,不改军人本色,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奋进。

”守卫边疆:西北沙场锤炼无悔青春

“我看过不少军旅剧,军人身上那股正气非常吸引我。”穿上军装,是龚成儿时的梦想,2015年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的“九三阅兵”,更是燃起了他入伍的念头。2016年夏天,龚成毅然递交了应征入伍的报名表,抱着磨炼自己的心态,他主动要求前往西北边疆锻炼,成为了驻新疆某部队的一名大学生士兵。

主动“争取”来的西北边疆军旅生活,却给龚成来了一个下马威: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夏天最热的时候,驻地地表温度高达50℃,帐篷里的温度也将近40℃;冬天气温骤降,滴水瞬间结成冰……对于新兵龚成来说,酷暑严寒下的体能训练充满挑战。

钢丝网下匍匐前进,碎石场里摸爬滚打……龚成坚持反复训练,拼命克服体能上的差距。在沙地或水泥地上训练时,他经常要用手臂和膝盖支撑地面,一不小心就被划破,旧伤未愈、再添新伤早已成为常态。

在参加拉练演习时,龚成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顶着烈日,行走在戈壁滩上,在完成任务时险些晕倒。即便如此,他也没想过退却,依然选择咬牙坚持。在指挥班,龚成当上了一名侦察专业的标图员。为了强化技能训练,他抓住空闲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龚成的成绩不仅超过了大纲规定的义务兵水准,更达到了四级军士长标准。

入伍的两年时间里,龚成参加各种比赛、完成演习任务,总是拼劲十足。同时他也屡获嘉奖,先后荣获了“团十佳新兵”“优秀义务兵”等称号。

拜师学艺:特殊就业季开餐厅创业

脱下戎装,龚成带着在军营中磨练出的强健体魄与坚强意志重返校园。早上6点起床,傍晚则是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时间……即使离开军营,龚成无论是在作息时间还是寝室内务上,都保持着当兵时的习惯,时刻用军人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

“趁着年轻,我想出去闯一闯。”面对疫情下的毕业季,龚成萌生出开店创业的想法。综合考量一番,他将目光瞄向大学生市场。餐饮的方向定了,厨师怎么办?龚成念头一动,决定亲自上阵。他选择到餐馆当学徒,一边做帮厨工作,一边拜师学艺,开始了围着锅炉转,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生活。

白天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拉动毕业论文进度条,晚上一心扎入厨房,切菜、拌料、炒菜、烧烤……龚成从最简单的菜品开始学起,跟着师傅研究厨艺。帮厨工作繁杂,通常要忙活一整晚,凌晨三、四点将后厨收拾妥当后,龚成才能回家休息。作息颠倒,学习、工作两手抓,龚成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学成出师后,龚成与室友一拍即合,共同出资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烧烤店。开业前,为了节省开支,从考察市场、买材料到动手装修,两人都亲力亲为。开业后,每天7点多,龚成就要起床采购,准备食材,接着开火做菜,忙得不可开交,直到深夜才能收工回家。

疫情影响下,外卖订单成了烧烤店的主要收入来源。龚成告诉记者,随着疫情的好转,小店生意慢慢步入正轨,收支还算平衡。学厨艺开餐馆,龚成有着明确的目标,他希望餐馆规模能不断扩大。在他看来,创业是机遇也是挑战,“无论如何,年轻人都要勇于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奋斗。”

互联网时代的“后浪”

记者团陈肖依 叶宛铧

在校期间,成绩保持专业第一名,获得中国电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湖北大学十佳大学生等五十余项荣誉……湖北大学2020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王晓晨,以推研综合成绩98.96分保送至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

拼起来不分昼夜

几乎每周全勤,节假日也没闲着,大三一年90%的闲暇时间,王晓晨都扎根在实验室。除了教学楼、宿舍和食堂,他和团队成员不是在实验室里阅读文献、准备竞赛、做研究,就是在去往实验室的路上,507成了他们另一个“家”。

很多时候,研究项目至深夜,宿舍大门早已关闭,王晓晨与队友便直接留宿实验室。累了就趴在桌上简单休息,或将椅子拼接成“床”草草入睡,小小的实验室里,四个人横七竖八地躺着。“很多个清晨,我们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对方的睡颜。”王晓晨回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晓晨率队在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等多个比赛上取得我校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为了兼顾学习与竞赛,最大程度地压缩利用时间,王晓晨会在实验室里与队友一同复习,往往抱着专业书一看就是一整天。

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觉得自己累并快乐着。为保研蓄力的日子里,王晓晨的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丝毫不敢有所松懈,甚至连吃饭时的聊天话题都离不开“保研”二字。

比赛学习两不误

大学四年期间,王晓晨连续三年保持专业成绩第一,在所修读的69门课程中,52门不低于90分,32门不低于95分,更有3门课程达到满分。

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在2018年,王晓晨荣获了“琴园风云学子学习之星”称号。此外,在校期间他也获得了甲等学习成绩优秀奖学金和首届新竹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进入大学后,王晓晨很早就将保研至国内顶尖高校作为了自己的目标。大三上学期,他加入507软件研究所实验室,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走上了科研竞赛道路。

最忙的时候,王晓晨和团队队员同时备战六个比赛,2018年8月到9月,王晓晨率队分赴北京、南京参加比赛,“连轴转”是王晓晨在比赛期间的常态。

由于参赛数量多,王晓晨经常周转于各个举办城市之间,他的大学时光很大一部分都在与比赛打交道,截止目前他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部级奖项8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审。

从实验室里的学徒工到如今团队的顶梁柱,王晓晨说:“虽然早已疲惫至极,但只要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全力以赴。”

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记者团 冯佩瑶

因为对格桑花的向往,2016年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刘薇自愿来到西藏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四年来,她信守承诺,扎根西藏,现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绒乡人民政府四级主任科员。

“信守承诺去看看格桑花开的地方”

刘薇与西藏的缘分,是从格桑花开始的。

大学期间,刘薇参与了一个名为“八瓣格桑花”的公益活动,在藏区进行义务支教或者捐赠图书、衣物。由于路途遥远、时间有限,刘薇没能去支教,而是捐赠了一些图书。后来,她收到一张画有格桑花的明信片,这朵美丽的花就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大学毕业时,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出去走走,刚好也想看看格桑花生长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就选择来了西藏。”

来到西藏,刘薇如愿“大饱眼福”,但这里缺氧、干燥、昼夜温差大,身体上的高原反应成了她所面临的第一道坎。2018年11月,刘薇被抽调到市委巡察组,与其他队员一起到山南市一个高海拔县———平均海拔4100米的措美县参加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工作。刚到措美县,刘薇和同事就有耳鸣和头晕的反应,但大家都相互鼓励,极力坚持,过了几天症状才慢慢缓解。在冬天的寒风中,他们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巡察工作。

这几年里,刘薇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下村调研时饭点也不规律,她先后患过充血性胃窦炎、带状疱症,但即便在病痛的折磨之下,刘薇也从未想过放弃。

从家乡湖北到西藏,这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逆行已经持续了四年。对刘薇来说,比起身体的不适和工作的辛苦,她唯一割舍不下的是自己的故乡情结。

好友辞职、家人住院,一边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一边是群众的期盼,刘薇陷入了两难。但那时是脱贫攻坚正吃劲的时候,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坚持:“当时签下的五年的基层协议,是对藏族同胞的承诺,也是我对自己的承诺。”

“坚持不懈 细致深入开展工作”

基层工作繁琐复杂,初出茅庐的刘薇被分配做党建和团委的工作,原本信心满满的她却处处碰壁。为了能跟上其他同事的工作节奏,她坚持不懈地向老同事、领导干部请教,慢慢渐入佳境。半年时间里,刘薇先后从事过乡党建、团委等不同领域的工作,加深了对乡情和村情的了解。

语言不通同样给刘薇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担任乡人大专干时,刘薇需要把代表的藏文意见和建议材料翻译成汉语,并做好分类归档。对藏语一窍不通的她,只好向一位精通藏汉“双语”的藏族同事寻求帮助,根据同事的翻译梳理成句,从下午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才完成了工作,刘薇欣慰地说:“每一份建议稿里都是群众沉甸甸的期待,把它们交上去的那一刻,我心里就踏实了。”

2019年,刘薇被派到绒乡下辖的程巴村担任驻村干部。刘薇原本担心自己的藏语不过关,会影响驻村工作的开展,但一年,她与其他的驻村队员们相处融洽、配合默契,一步步融入程巴村群众中,从语言完全无法交流,到后来,基本能听懂群众的需要,再后来,老百姓们也认识了刘薇,在路上偶遇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

把握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多问多思多做,这是刘薇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在时间的积淀中,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领导同事们的认可。在每年公务员年度考核中,刘薇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扎根基层我选择留下来”

从乡镇府的机关干部到最基层的驻村干部,需要真正深入一线,扎根基层,听民声、懂民情、解民意。

驻村期间,刘薇与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生活情况,一对一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扶贫惠民政策内容,撰写强基惠民、妇联、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各类工作简报100余篇,阶段性工作汇报材料7篇,整理村(居)扶贫资料、基层党建、精神文明、经济建设等材料15册,先后入户走访群众200余人。

了解到程巴村88岁老人顿次仁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且行动不便,刘薇和同事自愿筹资为老人购买生活用品,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发现低保户白玛德庆现居住的房屋破损,刘薇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动员全村农牧民党员一起帮助维修房子;村民生了病,刘薇主动捐款并前往探视……刘薇说:“每当尽自己一份力,真正能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踏实。”

驻藏工作的四年来,她见证了桑日县绒乡沟内偏远村的道路从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卓吉村易地搬迁群众从不愿搬到现在村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程巴村扶贫苗圃基地从选址到现在的苗木茂盛、绿草如茵,拉林铁路工程进度一天一个样……明年7月,刘薇所签订的五年基层工作协议将正式到期,但她表示,自己还会继续留在西藏,“这里需要我”。

“我感恩我的选择,因为这使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在基层的道路可能还很漫长,但我知道只要还有那份对于藏族同胞质朴、真诚、友善的崇敬情怀,我的基层之路也一定会如阳光下的格桑花一般,美丽绽放,幸福美好。”刘薇说。

立志让300家红色景区成“网红”

记者团 叶宛铧

大二时,创业的种子悄悄地在吴嘉豪的心里扎了根;三年积淀,他稳扎稳打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将传播红色经典视为己任。

如今,湖北大学2019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吴嘉豪立志坚守初心,争当宣扬红色文化的传媒人、创新影视行业的先行者。

稳扎稳打,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入学不久,热爱摄影的吴嘉豪在学长的推荐下,加入了学校的电视台。他和同学共同开辟了《发现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校园栏目,用镜头记录校园内发生的新鲜事。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016年暑假,吴嘉豪获得了湖北经视《天下楚商》栏目的实习机会,在组内负责摄像、送审和部分编导策划工作。由于本科学习的专业与影视并不相关,在实习之初,他遇到了许多困难,这让他意识到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于是,他开始每天缠着电视台的老师请教问题,晚上回到宿舍就进行实操练习。

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吴嘉豪先后到湖北卫视、湖北教育频道等单位实习。2017年,吴嘉豪参与制作了真人秀节目《小戏班》、担任《2017快乐男声》现场导演……丰富的实习经历,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顺风启航,自主创业传播红色经典

2016年底,经由实习单位老师推荐,吴嘉豪加入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七里坪镇栏目组学习。埋藏在那片走出过三支红军主力热土上的红色革命故事,深深触动了吴嘉豪。

他发现,很多优秀的红色故事尚未被发掘或重视,加上目前影视行业比较浮躁,很少有年轻的创业团队愿意沉下心去做主旋律、高质量的内容。2018年,随着国内短视频用户呈爆发式增长,吴嘉豪紧跟时代潮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立志用新媒体传承红色经典、传播主流价值观。

2019年,吴嘉豪的创业团队联合武汉工程大学当夏团队,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走遍了湖北省17个市州的5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借助短视频火爆全国的东风,他们以拍摄系列原创短视频为主,开创了“红色线路+短视频”项目。

目前,吴嘉豪团队拥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与各地政府、高校均建立了联系。未来,他准备以湖北为中心,向周边省份辐射,助力全国300个红色景区、地方打造专属文化品牌。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