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炬火

来源:湖北大学报 作者:杨红 编辑:夏婕茜 时间:2021-06-14 字号: 【大】 【中】 【小】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是鲁迅先生在《热风》中写的话。那时的社会,黑暗又封建,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之路,又有多少人还在麻木。所幸,中国的青年始终向前向上,化作炬火,为漆黑的社会带来了光!而今日的中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因为“炬火”未熄,光明永存!

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个噩耗令全国悲恸,一瞬间,告别袁隆平院士的文字和图片刷了屏。再不敢打开手机,只默默懊悔昔日浪费的粮食。后来在评论区看到这样一段话:“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科比去世了,但我不打篮球;但是我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或许其他伟人的去世也会让我悲伤,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感慨之后一滑而过,并没有袁隆平院士的去世那般深刻,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啊,就仿佛每天都要和袁隆平院士见面一样。记得那天的午饭吃得很香,午觉也睡得很好,但是那天的雨也下得格外大,像是积攒了许久的泪水,猝不及防地倾泻而下。

流星划过夜空,会留下一抹绚烂;袁隆平院士离开了人间,留下了两个梦。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是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袁隆平院士还有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把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推向全球,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吃饱饭,不仅是对中国人而言,也是对整个人类而言。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用来形容袁隆平再合适不过。“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再加上最近刚刚荣获的“共和国勋章”……他的成就令人震惊,但他却一直都很朴素,买便宜的衣服,住便宜的房子。他这一辈子,都坚守农田,做一位“农民”。本来可以当飞行员的他,却学了农学。在他写的《稻子熟了,妈妈》中,字字句句都在感谢母亲,都在表达对水稻的热爱。他还养了一只小猫,取名为“花花”,或许是宠物随了主人,这小猫也对水稻爱得深沉,第一次见水稻,就来回把玩,满满的欢喜。如今袁隆平院士已去往天堂,“袁花花”要快快长大,为袁爷爷守护那一亩亩稻田。

前有十里长街送总理,今有千里人潮送袁公。5月23日,湖南长沙下着小雨,道路两旁站满了民众,他们自发悼念袁隆平院士,哀呼“袁爷爷一路走好!”许多人无法赶到现场,便从网上订了鲜花,那些从四面八方送来的鲜花,已经在雨中汇成了海洋。走近花海,随花一起送来的还有人们的字字誓言:“听着您故事的孩童长大了,我们会顶起国家的未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高三学子的“青年定当不负您所望!”青年是时代的镜子,你怎样它就怎样。仍记得疫情当中,青年志愿者积极前往前线;森林火灾之时,迷彩男儿守万疆。袁隆平院士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吾辈青年当自强,做一粒好种子,扎根泥土,不断充实自己,汲取养分,有一日必然破土而出,奉献社会。

区区百字写不尽心中感伤,袁隆平院士国士无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少时挑食,经常浪费粮食,未能做到光盘,而今忆起,再难拾旧粒,甚悲!青年呵!我们处在最好的国家,疫情全球肆虐,而中国却是全民免费接种疫苗,已成为最安全之地。这是一个全球共融的时代,我们可以到世界各国学习、旅游;这是一个交通便利的时代,山的那边不再遥远;这是一个属于自由的时代,我们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

我们身处盛世,但依然有无数的前辈化作“炬火”,他们前仆后继,无怨无悔,践行了“前人曾照我,我照后来人”的誓言。因为有了他们,国家的前途更加光明,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孕育着新的“炬火”。余光中先生在《欢呼哈雷》中写道“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炬火灼灼,初心不灭!

(作者系2020级档案学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