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半份缘分

来源:湖北大学报 作者:张艳霞 编辑:夏婕茜 时间:2020-12-14 字号: 【大】 【中】 【小】

读张爱玲的内心世界,能看到她喜爱世俗的热忱,也能看到她悲观绝望的人生观。于是书里面所有鲜活的女子,她们有自己的个性和态度,她们也有自己的悲哀,她们都活在了各自的悲剧中。

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人沉溺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有人逼不得已从事着被社会鄙弃的职业,有人涉世未深长期被保护在舒适环境里却一心想要挣脱家庭的束缚,有人敏感细致永远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

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家中老幼数人都靠姐姐做舞女来养活。她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公司工作,认识了来自南京的沈世钧。惺惺相惜便是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另一个人,去感知彼此的情绪,同情怜爱和小心翼翼地呵护,爱情原本可以那般美好。可是他们仿佛一直处在一个被各自的亲人以爱之名编织的巨大的谎言中,分明努力挣扎着想要靠近彼此去珍惜仅剩的温暖,却被越扯越远,甚至让人会惊讶于谎言的天衣无缝。爱情永远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被祝福和认可让萌芽般脆弱不堪的感情在一次次的误解委屈和掩饰之下,只剩下了回忆。十八年恍若隔世却也一晃而过,一句回不去了眼神里的热情和温柔成了最后的倔强,他们都败给了生活。时间的冲刷和现实的拷打让人褪去了青涩懵懂单纯,只剩下了无奈冷静和不屑一顾的冷漠。

贯穿到现在的门当户对和礼义束缚不知毁掉了多少怦然心动。只是第一眼相遇之后就好像再难忘记。叔惠和翠芝是在世钧的无意之举下暗生情愫,他们一起做了情侣的身份才会去做的很多事,可是没有人敢点破最后一层窗户纸,许是害怕连那最后一点念想都没有了。翠芝从小养尊处优,却也渴望摆脱父母家族的庇护去做自己的决定,能够尊重自己的爱情和选择,可是骨子里还是带着不敢反抗与退缩,习惯了被安排和服从,婚姻好像变成了一件要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因为热忱的爱和心动。她终于变得勇敢和主动,可家庭上面的差距和石太太的冷嘲热讽却成了叔惠拒绝面对这份感情的理由和借口,哪怕再次见面依旧会心跳加速,听到退婚的消息倒有些欣慰,再到翠芝和世钧结婚他的气愤和私心,可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他去了美国,翠芝也和世钧结婚了,殊不知两个人的心里都是装着别人的。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应该是最让人唏嘘的一个人物,清醒地看着自己逐步落入庸俗和物质,不再对生活抱有任何念想,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张豫瑾的情窦初开始终是她心底不愿触碰的最后一丝美好,却也在最后被无情地践踏。她想要改变轨迹去像正常人一样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却遭到了丈夫的凌辱和冷落。疯狂让人丧失理智,哪怕是自己曾经一心维护的妹妹,也不惜利用,只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幸福。“她竭力把那种荒唐的思想打发走了,然后她知道他还是要回来的,”善良与邪恶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存在,所有现实回击给她的折磨都要去以相同甚至更重的力度反击给别人,并且心安理得,她变成了坏人。她咬牙切齿地讨厌却也从心底怜悯,如果说她毁掉了妹妹的爱情和人生,那么她自己的人生呢?从她出来做那样一份不被世人认可的工作起,从她主动选择了退婚离开了自己爱的人那一刻起,生活毁掉了她,直到生命消耗殆净。

女子应有女子风华正茂的精彩和细水长流的爱情故事。张爱玲的人生有她的孤芳自赏和轰轰烈烈,可能是特别的成长经历让她的故事里很少见纯粹热烈的爱。多数女子无关乎才貌,或是身份地位,她们爱而不得,被圈禁在身份和地位的高塔,人生总是被操纵在别人手里,一生卑微,风光转瞬,画面里镜头拉进之后是无限的悲凉和苍白。没有什么是可以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如同她不能永远面容姣好,一直失望就不会有期待也就不会痛苦了吧。都是同样的惨淡,你看世钧的母亲,沈太太可以为了在丈夫临终前的陪伴和讨得他欢欣,就牺牲掉自己儿子的前途和幸福,道德上的绑架总是理所当然让人无法抗拒也逃脱不了。去过她规划好的生活,和不爱的人结婚,继承家产,仿佛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直面裸露的现实,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悲哀无处不在,顾曼桢母亲又何尝不是卑微得极致,连自己的女儿她都不敢去反抗,所有能用金钱维系的安全感她都照收不误。我不知道当大女儿死在病床上,被二女儿冷眼相待的时候,她是什么样的心情。

顾曼桢对沈世钧说“我们回不去了。”哪怕是十八年后的重逢,他有妻子有孩子,她也嫁给了那个人,如何倒转时光可以让当年没有那一场争执?那个夜晚顾曼桢也没有去姐姐家里,可能事情也还是会发生,好像在告诉他们那就是你们的一生,就只有四五年的时间,却好像过了一生。

张爱玲说:“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人人都害怕缺点被暴露无遗,于是借着别人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美好就是相互吸引的人在不经意的相遇之后就好像被命运的线牵连到了一起。在故事外的人明明已经预知了结果,像极了所有的因果轮回,正负好坏善恶喜悲,经历了这一生便足矣。

(作者系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