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影片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间发生的事情。十年时间里,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最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个个或令人热血沸腾,或感人至深,或紧张惊悚的小故事小片段,组成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影片开始,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1911年十月十日,城楼上一面大旗被高高举起,这象征着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随后孙中山回国。船划破平静的海域,海面破碎了,平静被打破了。
之后溥仪退位,小皇帝因为想玩玩具被批评而哭了,紫禁城被灰蒙蒙的雪笼罩着,这大概代表着清政府气数已尽吧。
后来一战爆发,日本对德宣战出兵青岛,德军投降后日本占据山东,这一幕令人无比痛心。我们那时候太弱小了,明明是我国领土,却被其他两国争抢,而我们没有丝毫的控制权;我国明明是战胜国,却没有一点应得的权益。就像顾维钧说的那一句“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
一时间,群情激昂,舆论鼎沸。一批爱国青年率先呐喊出积蓄已久的愤怒,邓中夏在学生群中愤怒地喊:“同胞们,列强在巴黎出卖了我们,他们出卖了中国,出卖了四万万中国人,出卖了公理和正义。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就跟他们血战到底!”李大钊同志在人群中发出他激昂的呼唤:“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所以,此刻,今日,能亲身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我们感到无比庆幸和光荣。”学生们组织了大规模游行,高举立牌,高喊还我青岛。
他们的力量其实很弱小,但他们却愿意不管不顾地尝试一下。他们进行五四运动,在总理门前为四万万同胞喊冤,火烧赵家楼,在动荡年代中,他们的奔走呼号,四处宣讲,完全是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赴法国留学,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为了一点能学成西方国家制度而救国的可能性远赴重洋,远赴未知之处......其实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着明晰的纲领,也许有时候,他们的行为过于激进,可那正反映着他们心中坚定的理想,他们心中的火。他们愿意在混乱的时局中不断探索,将扶大厦于将倾的重任扛在肩上,在一片灰暗中找寻光源。就这样,他们把口号变为千千万万人触手可及的现实,他们把理想变为近在眼前的光明未来。
没有人不喜欢平静的生活,但那时候表面的平静成了笑话,安定的生活成了妄想,他们便站了出来,用生命肩负起了力挽狂澜的职责。
再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方法和新的奋斗目标。
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十二位代表们在决定好党领导机构人选后,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接龙式朗诵起共产党宣言,并齐声合唱起《国际歌》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眼里一定有光吧。即使是在九十多年后,我在荧幕前,都能感受到那份沸腾的热血,那份能冲破一切的热忱。多好啊,那时候有那么一群愿意用自己的热忱、自己的努力书写历史的人们。
最后画面定格在小船之外,天地之间,蒙蒙细雨中,一条小篷船静静地躺在湖面,王会悟打着一把伞,坐在船头放哨,墨色的山水向视野之外晕染,烟雨笼南湖。
影片最后写着“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最后一分钟镜头里全是后来的美好的生活。
每一个年代,都有着许许多多人为心中大义、为了大家的幸福美好挺身而出,为了未来的光明负重前行。比如今年,当疫情在我国土地上肆虐时,在人人恐慌的时候,有一些人踏上了逆行之路,将保护众人的重任扛在肩上,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家人,但他们披上白衣,和死神抢人。
自古以来,危难关头总有人挺身而出,他们就是民族的光,民族的脊梁。
纠纠华夏,江山不改,日月亦无休。
(作者系2019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