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眼泪教我的事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王惠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04-15 字号: 【大】 【中】 【小】

你上一次流泪是什么时候?

昨晚八点左右我才匆匆忙忙坐着校车赶回宿舍,草草地收拾一通后爬上床继续完成当日里的一些计划,正焦头烂额之际看到父亲发来的一条消息,是一张照片:我小时候最钟爱的玩具。其实他并没有发些别的什么文字,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就眼眶湿润。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男子,从不会说些过于温情的话语,更多的是对我的批评。我正踌躇着不知道该回复什么,母亲发消息说:你爸爸想你啦。还有一张父亲抱着那个玩具发手机消息的照片,我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说起来很少有机会,也不太敢于正视父母的身影,因为那总会让我察觉他们的变老。离家在外也有一年多了,这期间我除了和父母分别时在车站趁他们走后哭得汹涌,好像几乎再没有哭过了。一半是因为每日里给自己布置的满满当当的计划,没有时间去难过;另一半则是努力抑制自己难过的情绪,隐忍的多了,其实也就习惯了。

而昨晚突如其来的眼泪好像突然打破了我的循规蹈矩的生活,我真庆幸这电子时代的信息产物,让我可以一边流泪一边以正常的情绪给父母发消息,让他们放心。从前我总觉得出门在外的孩子怎么可能报喜不报忧呢?遇到了难过的、委屈的事情,总还是想向父母倾诉一下吧。后来我才发现,大部分情况下,我都希望父母觉得我很好,希望他们少为我操点心,有时也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本是向母亲抱怨学校里的事情,却将自己的怨气都扔给她。过后我总是很后悔,可再多的话也不会多说,更多的原因是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家是相当内敛的中式家庭,父母和我对于情感的表达都非常含蓄,我们甚少说诸如“我爱你”或“我想你”这样的话语,取而代之的往往都是不动声色的关怀和挂念。直到后来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了西方文化,才知晓原来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可以很直接,不拖泥带水,可长期以来的方式有时候已经让我们羞于过分直接的爱的表达,于是我们一家就这样照旧温吞地相处着,那些太过细腻的情绪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着。

昨晚虽然痛哭一场,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却觉得格外爽快。原来这些日子以来我有太多的笑,不管是在不够相识的人面前恰到好处的微笑、在更有权势的人面前的假笑、抑或是在一群根本三观不同的人之中的附和的笑,那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不是我自己。我只是一个附属品,像五月天在歌中唱到的那样“你的笑只是你身上的保护色”罢了。

然而哭出来会怎样呢?因为太久没哭,我甚至已经忘记了痛哭的感觉,有时还会迎来周围人奇怪的目光,好像痛哭的人总是可怜兮兮,且一定不能让他(她)一直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情绪中,要快点将其拉一把,好和自己一样快乐起来才作罢。可生活有时很苦涩,为了不显示自己的弱小与失败,我们往往不允许自己哭,像“男儿有泪不轻弹“一类的表达更无比常见,由此表达的女子的哭往往是弱小、无能的象征,甚至现代流行的表情包文化中也有类似“我告诉自己不许哭”这样的文案。这又何尝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哭的态度呢?

坦白来讲,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奇怪的女孩儿。我喜欢笑,常常一遇到触动我的笑点的事情就会笑到停不下来。但我同时也是泪点很低的人,或许是因为自己本身有一些敏感,有的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触动我的情绪。可过去我也总是视流泪为一件丢脸的事情,往往是一忍再忍,最后若无其事。但那样的自己真的变得更加难过,流泪本应是一件爽快的事情,无需多言,无需太多的顾虑,如果真的心酸,何必假装乐观。

这样说来也令人啼笑皆非,流泪什么时候也变成了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如果真的太久没有流泪,去看一场催人泪下的电影,去读一本泪中带笑的书,或者,只是安静地和自己相处。同微笑一样,眼泪也有太多太多的模式,经历生活到现在,我有太多次流泪的经历:小时候因为学习不够认真被母亲责骂而哭,成绩不理想对自己失望而哭等等。相信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这样的共鸣吧。而长大带来的眼泪,更多的已经不再是源于这些具象的数字和结果了,往往是阅读一些文字时的感同身受;发觉父母渐渐变老的无可奈何的心酸;遇到一些自己无力改变的事情的无奈;对未来的过于焦灼的期待……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在经历着不一样的千姿百态的人生,收获着什么,也失去着什么,我想这就是眼泪教我的事。

今天的话题关于眼泪,这表面或许看起来有一些沉重,有一些暗淡,但就像某首歌里唱的那样:

谁学会笑着感叹谁学会假装乐观谁让你认为一定要强悍不能哭得像小孩谁说过人生苦短我们有泪不轻弹……其实我想说,也许哭出来才是真的勇敢。

(作者系2017级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