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一定要来一次南京,这一次不为它六朝古都的盛名,不为秦淮河畔的美景,也不为南京大牌档里各色的小吃,而是为了重新见证一次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大屠杀。
入馆前的道路上放置了一排雕像,展现的是日军轰炸南京时,普通老百姓逃亡的场景。一尊尊雕像立在道路一旁,大人牵着孩子、儿子搀着母亲、被炸伤的人们匍匐着前进。惊恐、慌乱、痛苦,雕刻出一张张因战火而失去笑意的脸,他们逃也无处可逃,没有一处是乐土,没有一处是希望。
往里走进入悼念广场,一条灰水泥路直通馆口,道路两旁铺满了鹅卵石,左前方便是一堵用各国语言写上的“遇难者300000”字样的黑色悼念墙,让世界人民都可以看得到300000这个数字,让这个数字印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旁边立有一处石碑,写上了屠杀日期“1937.12.13—1938.1”。顺小路进入场馆,便置身黑暗之中,只有展出的部分亮着些许微光。但这里的黑暗,并不是绝望和孤独,而是哀悼追思、摒弃杂念。在这里,只用心重走那段历史。
整个内部场馆分为前厅、序厅、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厅以及相邻场馆的“重生”厅。前厅和序厅摆放了在屠杀中遇难者和幸存者的名字和照片,名字被刻在雕成书卷形态的书页上,被载入历史的卷宗。一张张遇难者的照片是历史的遗迹,在幸存者照片墙上,那些百岁老人和蔼的脸庞发着光,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们与血腥的屠杀联系在一起。他们是从那个时代活过来的人,从前,历史记录了他们的不幸;后来,他们再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历史。那些他们不愿面对的,他们坚强地面对了,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证人,只有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的身影,这场灾难才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审判结果。往事不可重来,他们的诉说,不是为了“复仇”,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公正的结果,让有过错之人为自己的罪过虔诚地道歉。
再往里走,穿过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内城门,就进入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厅了。这里用图文介绍和场景再现的形式,记录了从南京大屠杀前到屠杀过后日军暴行的全过程。除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江阴、镇江、湖州、泗安、广德、芜湖等地也未能幸免,日军对其所到之地,大肆屠杀、焚烧、抢劫、奸淫,江南一带的民众陷入了悲惨境地。尽管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也给予了顽强抵抗,但由于中国守军装备差、部队建制不全、条件艰苦以及指挥方后期消极怠战,江南一带最终沦陷。
但就算在这样一个至暗时刻,你仍然能看到世间的光明。南京沦陷前夕,数十位外籍人士和一大批勇敢的中国人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南京,利用其中立国国民和红十字会委员等特殊身份,创建国际安全区和难民营,在保护难民生命财产、抗议和阻止日军暴行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约翰·拉贝应该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国际友人之一,在日军侵略南京开始之际,他将自己在南京的住所变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25个国际安全区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作为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的拉贝和其他国际友人一同,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的《拉贝日记》记录了这一时期南京遭受的灾难,是日军侵略南京暴行的有力证据,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还有一位女士,在南京沦陷时期,竭尽全力保护南京妇女安全,保护她们免受日军的凌辱,她就是魏特林女士。来到南京后,魏特林便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日军侵略期间,她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守护神,因为她的坚守,给南京的妇女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她的《魏特林日记》中,也清晰具实记载了日军对中国妇女凌辱的残酷行径。魏特林女士一面组织校内教职员工巡逻校园,一面请来在“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她自己更是日夜操劳,不是守在门房,就是被叫去阻止进校来奸掠的日兵,从他们手里夺回中国妇女。她整天无法吃上一餐安顿的饭,无法睡上一个安顿的觉。不少日兵因此恼怒,拿着血迹斑斑的刺刀威胁她;还有的野蛮地打她耳光。魏特林女士都忍受了,她自觉地承担了保护万余名中国妇女儿童的重任,她说,金陵女院就是我的家,我绝不离开。魏特林女士,不仅在生命安全上对这些流离失所的妇女给予保护,在精神上魏特林女士也安慰鼓励她们,给她们胜利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她说,“中国没有亡,中国不会亡,日本一定会失败。”除了这两位国际友人对沦陷南京人民的援助,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国家的友人也支持帮助着那时的南京人民。他们面对这灭绝人性的屠戮时挺身而出,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所做的一切,也将会一直铭记于每一个南京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爱好和平、崇尚人道主义的人心中。
走过这些侵略的历史,看过这些黑暗中的温情后,便迎来了后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反省、追思、研究、铭记。进入这一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白底黑字的“人类记忆,和平愿景”的字样。这里有后人对日本进行公正审判的争取,有许多人为还原历史真相而做出的各种研究,也有对我们如何对待这场屠杀的思考。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句话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所说的。的确,他们要的并不是“复仇”,而是警钟长鸣,真相还原。
在最后的“重生馆”中,我看到了这些幸存者如今的样子,他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掩盖伤痛,积极生活,家人团聚,幸福美满。我想,这样平凡安稳的生活就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
对于八十年前这场浩劫,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无论是当时战场上与敌人正面交锋,还是现在在记忆里与遗忘作斗争。
(作者系2017级法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