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21岁时写成的第一部小说,原题名为《最初的印象》。奥斯丁通过人物间爱情婚姻的矛盾,状写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风貌,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她是英国当时的畅销小说作家,与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菲尔丁四位作家一起,共同构成了“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傲慢与偏见》围绕着五对不同的婚姻进行讲述,以贝内特家的二小姐伊丽莎白与上层阶级的年轻人达西的恋爱婚姻为主线,反映三种不同的婚姻观。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悲欢离合,起起伏伏,从厌恶到好感,从心动到失望,再从绝望到圆满,这其间既有二人身份上的差异阻隔,但更多的是由于二人性格上的差异。达西傲慢,在第一次出场的舞会中,达西的“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就引起了众人的厌恶,与宾利先生的和颜可亲、大大落落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压根儿比不上他的朋友。”而伊丽莎白偏见,她因为一开始和达西并不愉快的初见,从而对他有了越来越深的偏见和误解。诚然,伊丽莎白聪明、理智。“她们没有哪一个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伊丽莎白要比她的几个姐姐伶俐些。”第一次出场,作者奥斯丁就给了她足够的偏爱。她活泼、幽默、风趣,能让与她交谈过的人都喜欢上她。并且她识大体,她和姐姐简·贝内特的知理、自爱、有情趣就和三个妹妹以及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比起姐姐的过于顺从,没有主见,伊丽莎白的果敢坚定又显得格外可爱起来。但是伊丽莎白的性格中并不完全只有完美闪光的一面,作者真正打动人心的正是在于她的小说中的人物虽不乏扁平人物,但更细腻真实刻画的是丰满人物。伊丽莎白的性格之所以会让女性读者有代入感就正是在于她有缺点,她有同龄女性差不多都有的缺点,她也会任性,她也会在心里偷偷地、不那么符合礼仪地说别人的坏话,也会盲目陷于对一个外表看上去不错的男性的迷恋中,也会因为感情就偏听偏信,但这样的真实并不会减少伊丽莎白整体的魅力和可爱,反而使上层阶级的年轻人爱上这样一个下层阶级的女孩子的情节变得合情合理。
奥斯丁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她的小说摆脱了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更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评价,《傲慢与偏见》能长期吸引读者,是着力于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或者换句话来说,能够满足读者对于自身的想象与憧憬。灰姑娘和贵族王子的爱情故事太过美好,并且他们的爱情还是平等而相互尊敬的。正如中国当下流行网络的女频言情小说,占据大半壁江山的仍是同类型的题材:霸道总裁与灰姑娘。我们从故事抽象模块来看:女主人公是身份地位不那么显赫的普通家庭的女孩子(伊丽莎白家庭是普通的乡镇上的地主),有着不靠谱的奇葩亲戚(愚蠢的贝内特太太还有三个不靠谱的妹妹,以及做生意的地位“低贱”的亲戚),男主地位高贵富有,处于上流阶层(达西是上层阶级的贵公子,每年有一万磅收入),男主家庭一定是重重阻挠,并反而会成为男女主爱情的催化剂(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坚决阻隔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情感)。最主要的故事要素相差无几,甚至可以说连凯瑟琳夫人赶来私下找伊丽莎白让她拒绝达西的求婚这样的情节都没落下,“给你五百万,离开我儿子。”这成了都市言情小说中几乎必备的台词桥段。但这样的口袋书快餐小说并不能同《傲慢与偏见》一样,成为经典,载入文学史,这其间的意义值得我们讨论。
经典小说的写作与成流水线式模板化的网络言情小说还是有根本区别,虽然说抽干、将他们类型化,会发现其间的内容有高度的相似,但仔细品读完著作,就会发现二者的全然不同。《傲慢与偏见》小说更生动的是描写出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物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小说中善用反讽,人物或嗔或怒或笑或哀,都是生动的,都是那个人理应产生的真实情感反应。看完全书,读者心中能有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伊丽莎白,有傲慢的俊朗的沉默的达西,甚至连迂腐自私的柯林斯和务实真诚的夏洛蒂,懒散的贝内特先生和愚蠢势利的贝内特太太,浪荡的莉迪亚和看上去仪表堂堂实际是个浪荡子的威克姆等角色都深入人心,而网络言情中不看名字,就让人无法看出究竟是在描写哪个人物。
根据原著改编的2005年版电影 《傲慢与偏见》,即使仍有不满之声,认为拍不出原著的精神,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交给了观众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而2017年中国版的《傲娇与偏见》是一个跟原著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为了蹭上热度而具有相似电影名的网络言情剧本,故事内容也逃不过灰姑娘与贵族王子(现在更多称为霸道总裁)的爱情故事,从这两版电影的核心表达、艺术手法,就能看出原著经典与快餐小说的区别。
简·奥斯丁是一个讽刺大师,她在情感拿捏与人物讽刺语言的拿捏上可称为经典。如贝内特太太致使自己女儿生病只为了让女儿能追求到宾利先生时,贝内特先生说的话:“假如你的女儿得了重病,假如她送了命,我们心里倒也有个安慰,因为那是奉了你的命令,去追求宾利先生引起的。”“哦!我才不担心她会送了命呢。”她的写作的高超技艺正是体现在对人物的细致把握和讽刺语调的准确把握上。她这样的思想深度和讽刺艺术才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将其作品奉为经典的原因。
(作者系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