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家书万千重——读《傅雷家书》

来源: 作者:刘爱玉 编辑:赵筱雅 时间:2017-06-22 字号: 【大】 【中】 【小】

读《傅雷家书》的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一个人。

傅雷,别名“怒安”。其性格倔强执拗、至刚至烈,间或一怒,即使面对至亲至友,亦无虚与委蛇之举,“怒安”之号实至名归。然与人交,实多怀宽厚之心,真诚坦荡,推心置腹,话不投机时则白眼视之,绝不稍假辞色。作家柯灵曾言傅雷:“他身体颀长,神情又很严肃,给人印象仿佛是一只昂首天外的仙鹤,从不低头看一眼脚下的泥淖。”他一生独守自我独立的精神品格,傲骨铮铮,从不趋时媚俗,哗众取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工作岗位,渴望知识的充实更新,希望对人生有新的认识。这时偶尔读到由生话、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家书》,顿觉寻到了前进坐标,彻夜拜读,爰不释手.热泪潸然,兴奋不已。

1954年,傅雷之子傅聪赴波兰深造,1月17日傅雷同家人一道在上海火车站送孩子去北京准备出国。次日,他写了封信给傅聪,这后来成了《傅雷家书》的开篇。1月18日和19日的接连两封信,让我们在严厉得近乎不近人情的傅雷之外,看到了一个因以往过失而深深自责的慈父:“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艺术的壮年。”面对开始长大成人的儿子最初的离别,傅雷真情流露,他自责,同时也很欣慰,因为他“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较!”他终于可以开始和自己的儿子平等地谈谈人生,谈谈艺术了。

于是确如三联版《傅雷家书》封底所言,在十几年的漫长通信中,傅雷所写的并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是这样说的:“长篇累犊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思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这本书中,有循循善诱的慈父之心、教子之言,还有见识独到的论艺之言,意味深长的人生感悟,更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些动荡年月里的清白人格与傲世风骨。

《傅雷家书》自1981年由三联书店初版问世以来,至今发行量累计己逾百万册之多,这在当代图书发行中是少有的。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自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这是一叠可歌可泣的家书,其用心血凝结铸就的企盼,远远超越了仅为谆谆教育而作的家书范畴。该书在改革开放之初发行传播,教育启迪了整整几代人为追求艺术生活而努力学习进取。傅雷在给傅聪的封封家书之中为我们树起了理想的风帆。细读这些肺腑之言,已不光是对傅聪个人的的教诲,而且透析出跨时代的无畏勇气。直至今日,岁月的尘雾仍然不能遮掩它所发出的光焰,它辉映着所有学习艺术的莘莘学子,凝聚着强烈的艺术意识而引发出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感。

与其说《傅雷家书》把他们父子情深的心连在一起,倒不如说傅雷充分运用家书的传递,集心智才学修养于一身,用朴素而明晰的手法,使纵论艺术的见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一个文化人的嘱咐,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精神的弘扬。每读到家书,联系自己学习、工作的进程,总会感到牵动与震撼,因为家书在摆脱一切说教繁琐之后,晶莹剔透的艺术思路便慢慢展开。譬如,“固然创造才能必于实践中显露,即或无能,亦经过实践而后知,但当客观冷静考察自己有若干的潜能。”这话给人诸多启示。

家书万千重,读来犹清新。读《傅雷家书》的确是在读一个人,一个叫傅雷的严肃的父亲,人格高尚的父亲,他就站在你面前,苦心孤诣,时时提醒着你,让你在做人和生活方面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不敢有半分松懈。他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年轻时便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傅聪能有这样的父亲,他是幸运的。傅敏在回忆父亲对傅聪的教育时说:“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傅聪恐怕成不了世界第一流的钢琴家。”在傅聪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亲眼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及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与相授。傅雷年轻时在瑞士曾有过一次失败的恋爱,闹得差点自杀,在信中,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作为一个教训,设身处地告诫儿子要以此为戒,切勿蹉跎岁月。对儿子,傅雷始终是坦白的。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孩子最真挚的牵挂,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与启迪……《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楼适夷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艺术的忠实信徒傅雷。早年留学欧洲文化之都巴黎的傅雷多艺兼通,对文学、美学、音乐各个领域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将自己在上海美专的授课讲义编撰成专著,是为《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他译述法国丹纳的美学名著《艺术哲学》,写有《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论文,他还有著述美学及艺术史论的打算,遗憾的是未能实现,但《傅雷家书》还是留给后世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言论。傅雷与傅聪谈音乐,品赏巴赫、贝多芬、柏辽兹、莫扎特、肖邦诸大师的情感表达与演奏技巧,其见识之超,比之专业人士也不遑多让。傅雷论艺,注意的是儿子“整个的修养”,不囿于音乐一道,他常结合手上的译述给傅聪讲文学、讲写作、讲绘画、讲美学,除西文文体外,他无时不在提醒着远在异乡的儿子要汲取祖国艺术的精华,如汉代石刻,唐诗宋词,敦煌壁画……别丢了自己的根,多用中文写作,如此等等。傅聪最终成了一个极具艺术底蕴的钢琴家,而不是寻常之钢琴匠。用后来他自己的话说:通过汲取东西方文学艺术的精华和神韵,扩大了感受力的范围,进而能够富有创造性地传达出音乐的意境。傅雷之功不言而喻。傅雷用人格精神与文化知识底蕴的升华、真真切切的情感与睿智才学的倾诉,使家书成为高高隆起的艺术生命基座,成为启迪后人的醒世之作。

四十年来,《傅雷家书》常伴我左右,虽纸张微黄,已显陈旧,可我仍珍爱不已,喜欢空闲时翻阅,汲取精神养料。在学习的道路上,当然有过成功的喜悦,而遇到挫折时的毫不气馁,便有《傅雷家书》的鞭策。我始终不忘这样的精辟论断:“爱好文艺者未必真有对文艺之能力,从事文艺者又未必真有对文艺之热爱,故真正的成功之艺术家,往往较他种学者为尤少。凡此种种,皆宜平心静气,长期反省,终期用吾所长,舍吾所短。”艺术源于生活,任何艺术离不开生活。《傅霍家书》有它特定的历史渊源的定格,可它永远是一本艺术素质教育的好教材。我相信,真情流露的好书魅力将流传到永远。

(作者系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