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以来,读书人从此有了自己的节日。
世界读书日起源于西班牙的长塔卢尼亚。在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的人们有互赠玫瑰和书籍的习惯。在文学史上,4月23日还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日,同时还是纳博科夫以及另外一些著名作家诞生之日。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宣布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以示向书籍和作者致敬并鼓励人们广泛阅读书籍。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日活动。意大利都灵被冠以“2006书籍之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在剧院、咖啡馆、街道以及城市广场上上演免费演出。
在开罗,埃及内政部长组织了一场关于知识产权的会议。加拿大的魁北克组织了关于以 “如何提高加拿大作家国际地位以及书籍与网络之间关系”为主题的讨论会。在法国,“Maxilivres”连锁店于3月29日至4月25日举办了募捐活动,其主旨在于让书籍和知识走进非洲。
在我国,对世界读书日的重视和宣传造势始于2004年。2004年4月23日由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和文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以“提倡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为主题的大型群众性公益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广场拉开序幕。近两年我国的读书日庆祝活动广泛开展,全国各地的读者被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所吸引,纷纷加入到全民阅读的行列。“书香中国”的浓郁之气已越来越浓。
为什么这样重视读书的意义
国际上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说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达到或接近3000美元的时候,就要考虑“读书”的问题。发展要讲秩序,生存过后是升华,温饱之后是趣味、品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越向更高阶段发展,就越需要文化精神的丰厚。如果一个国家整体上能够形成“爱读书、勤读书”的社会风尚,就会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节制守礼的文明气象和崇思尚进的性格。这将是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的内生力量。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发布的数据,我国国民2011年的图书阅读率比2010年上升了1.6%。在数字化阅读大行其道、实体书店普遍难以为继的今天,这样的消息令人倍感振奋。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提高人口素质,造就一支高技能的劳动大军,是维系“世界工厂”地位不堕,实现普遍富裕的必由之路。而在正规教育之外的阅读,正是提升技能与素质的最佳途径。二战以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之所以能迅速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高度重视教育和阅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民的阅读率也同步提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劳动者的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提升9%,这种收益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投资。读书可以兴国,是已经被实践所证实的科学论断。
亲近书籍,让读书成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此,学校应把读书习惯的培养纳入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中并置于首位,以读书促学习,以读书促习惯。打造读书文化,建设书香校园。以浓郁的书香环境营造良好读书文化;以丰富的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通过宣传世界读书日,让“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
在读书中完善人格。书海无涯,人的一生要读的书很多,大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好书。孔子在《论语》上讲过的八个字“博学於文、行己有耻”。我们任何一个人,这一辈子都应该把读书做学问和如何做人结合在一起。应该读一些既能够增长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同时又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书。我国古代的先哲曾讲过,做学问和做人是分不开的。要把读书视为天职,生存一日,读书一日。在读书之中提高我们的学术素养,在读书之中完善我们的人格。
春风化雨,让书香润泽生命
世界读书日是所有读书人的节日。它的口号是 “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换一种说法,书籍在人类的每一天都应该被亲密的接触,这不仅仅是与书籍表面的接触,而是与人类内心的接触、与灵魂世界的亲密接触。“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一起以书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丰富心灵、净化灵魂、升华人格。
我们真诚地欢迎读者来图书馆读书,通过浓郁的书香辐射社会,推动武汉“读书之城”的发展建设。让每一个人都有书读,让每一个人都能跟大家分享读书的乐趣和体会,让每一个人尽情地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汲取智慧的营养,感受人生的幸福。无论是以学术研究为业的教职工,还是以学习为己任的学子,都应多到“知识殿堂”的图书馆来读书,把读书作为每天重要的事情来做,通过读书拓宽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思维,完善我们的人格,净化我们的心灵。
翰墨飘香,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相信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我们的校园会更加亮丽,让阅读引领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