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想过年的事情,算一算加上今年至少有三年时间我再没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氛围了。家还是一样的,温馨舒适,人也还是一样的,亲切友好。只是在那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至于我都有些模糊了,我无法确定过年是不是就是聚一聚,吃一顿饭,然后散伙,明年再来。
这样的想法好像难免有些多愁善感,而我本来也不是这个画风,夹杂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但我还是决定要浅述我之前的感受。
我从小被父母当做野孩子来养,虽然他们的本意不是如此,但已经阻挡不了我胆大包天,肆意妄为。说的略有点浮夸,但是我生命中过得一小半的年确实非常的肆意。我们那些小孩过年会准备很多的东西,鞭炮、零食、砖头和打火机。前面看起来好像挺正常,后面主要是为了烧草坪,烤橙子。我们小区里一大半的草坪都是我们烧的,黑黑黄黄夹杂在一起,很是奇特。这是我们每年必须准备的,当时还没有禁鞭炮,我们有很多好看的烟花。有时候还蛮庆幸自己早生了几年,至少我玩的还是真的六响、八响的鞭炮,不是摔在地上就响的哄小孩的假鞭,现在连那种假鞭好像都不让玩了。过年在那个时候好像就是我们的天堂,不光是我们,家里的大人也会很少见的抛开平时的负担,做不一样的自己。我们永远不会觉得会有不好玩的地方,家家户户每晚都是灯火通明。如果不是因为被强制要求我很少会在转钟之前回去,现在想来仍是非常的怀念。
现在我很少会有那种被年味包裹的感觉了,虽然好吃的东西更多,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我想过,应该是缺少了热闹的氛围。这几天我一直在兼职,那里的朋友间歇性地吐槽过年很无聊,亲戚一大堆净说些没油盐的话,有的也说车票很难订干脆就不回去了,反正每年都是一样,今年不行明年还可以再来。我通常都会有些说不清的触动,不像是难过,但比遗憾更深,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觉得过年似乎不再是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了,似乎每个人都开始觉得今年不行明年还会再来,是这样吗?我不太清楚,但我自己私心里是否定的。
今天很巧在微博上看见了BBC录制的《中国春节》的纪录片,讲述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节日。他们觉得很丰富,很美好,标题上面写的是“感动全球华人”。当时我看见这个标题的时候有些怔愣,那一瞬间我在想也许是我太冷血,竟然一点感动都没有。我只是很冷静的在想我好像没有见过“打树花”,看起来挺美的。(“打树花”是河北省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是用铁水泼洒到城墙上从而形成万千火花,场面极为的惊心动魄,极为的壮观。)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我看那个视频的感觉,比起感动好像更多的是遗憾和释然。是的,我很遗憾,这几年来我越来越感受不到年味,过年已经和往常没什么不同,我想在很多人眼里它也许就是节假日的代名词。我们国家好多人把好多自己国家的节日都过成了放假日,把外国的节日却当成真正的节日来度过。这样说很是矫情,但我确实很少再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感情,浓烈的氛围了。但是,我也慢慢有些释然了,毕竟现在的我们还是不一样了。在纪录片里,如果谈到中国春节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春运,一年中火车最忙碌的时候,就是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这是亿万人的大迁徙。很多人看到春运场面都会觉得很是壮观,因为满眼里都是人———老人、小孩、成年男女,不同身份的人他们面对这个节日的态度都是匆忙但是坚定的。所以我想这也许就是春节还让人很在乎的证明,虽然过年的感觉不一样了,很多东西都渐渐被时光打败了,但是还有些东西在时光中永远的存在着。再不会有一个节日能够像春节一样影响如此深远,那么我想,这也许就是变化中最美好的地方,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它是一个国家的符号,它被无数人见证着,且会不断的延续下去。
我后来也想过也许年味的流失是文明所必须承担的代价,因为那时没有人会关注雾霾,也很少有人关心环保或者安全问题,而现在我们很重视。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我们不会像以前一样因为简单的烟火而感到开心。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看得更远,想要的更多。得到了更多所以也失去的更多,值不值得呢?现在的我尚未可知,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作者系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播音主持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