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今年是湖北大学建校85周年。
85年栉风沐雨。85年冬来暑往。85年春华秋实。在几代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人的努力下,学校事业得到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卓越成就。
如今的我也已过了花甲之年。在那悠悠岁月中,是谁伴随着我前进在这条既苦难又充满乐趣的道路上?这首先不得不使我想到作为知识供应站的图书馆和那些终年默默地输送知识的哨兵——图书馆员。我从1979年来到武汉师范学院工作至2009年退休。30年的图书馆员工作,我亲眼目睹了学校图书馆的巨大变化。30年的奋斗,今非昔比。我与图书馆的情缘厚重30年。
忆往昔,图书馆伴我一路走来。我既是图书馆的受惠者、得益者,又是图书馆的守护者、耕耘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来到武汉师范学院进修,第一次接触到大学图书馆。在我的记忆里,当时的图书馆是平房,是101、102两间大教室。这两间教室早已不在,如今在原址拔地而起的是3号教学楼。一间是书库,另一间是阅览室。虽然看起来十分简陋,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天地。那时的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不过几万册,但它包含有文、史、哲、理、化等各类图书。
在几乎整整一年的进修时间里,我每天一上完课就往图书馆里跑。进馆之后,我恍若置身于书山学海之中,满目琳琅,任加翻阅。一个个小木匣子里的卡片指引着我快速找到我所需求的书籍,然后再劳烦借阅台的老师帮助我从图书库中将书取出。
在这里,我不仅通过阅读书籍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为自己的思想见解寻求佐证,还为小露锋芒的撰述提供材料,更逐日补充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对我来说,图书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是寻求知识的洞天福地。
1979年,改革开放第二年,我来到武汉师范学院政治系从事资料工作。记得在我去报到的前一天,母亲告诉我了一个好消息——新图书馆落成了。那时母亲在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工作。她参与了新图书馆的设计。这座学校初具规模的图书馆舍始于1979年建成的西馆(今为艺术学院大楼),建筑面积5980平方米,阅览座位1640个。图书馆落成时,茅盾先生欣然题写馆名。1984年9月15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召开,武汉师范学院正式改建为湖北大学。图书馆即改为湖北大学图书馆。1991年东馆(现资源环境学院大楼)落成,面积5920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11900平方米,分东西两馆。两馆使用功能各有侧重,东馆以阅览为主,西馆以流通为主,设有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期刊部、古籍阅览室、情报工作部、工具书阅览室、《水浒》和《红楼梦》文献研究中心。馆内藏书丰富,几乎涉及所有学科专业。1990年馆内藏书700706册,而到了2000年则1557534册。
记得我第一次到图书馆借书时,刚迈进图书馆大门,便闻到了一股浓浓的书香之气。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不禁望书兴叹,对清代学者袁枚“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慨体会更加深刻。那时,我除了上班和必要的政治学习及活动外,我基本上都是泡在图书馆里。尽管这已是30年前的事了,但馆内明亮的灯光、丰富的藏书、热情的图书管理员以及给过我帮助的看门老头,历历在目。
在政治系资料室,我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的工作和学习时期。在我的服务对象中,有许多都是蜚声中外的学者、教授。王文卿、罗炽、胡邦宁、徐善广、李先焜、张广立、田子瑜等一大串耀眼的名字既使我觉得惶恐,又使我感到高兴。我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他们写的中外书单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要买到书,学者们就高兴,似乎其它什么都可以不计较了。我们图书资料室的韦洪主任也时常帮我的忙。每次我跟着她一起去书店,一进书店大门,营业员都会微笑着与我们的主任交谈起来。什么版本啊、出版社啊、作者啊。她们无所不谈,有时都让人觉得有些妒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05年一栋服务功能齐全、外形别致的现代化图书馆拔地而起。新馆不仅成为学校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新馆建筑面积42051平方米,是原东西两馆的3.5倍,生均馆舍面积3.15平方米,设有阅览室26个,拥有座位4500余席,基本适应办学规模的实际需要。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转变。2009年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的人文图书馆在学校逸夫楼建成。该馆作为图书馆的分馆旨在整合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和哲学学院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资料。2011年1200平方米的通识教育学院图书馆拥有阅览室28个,拥有阅览座位5184席,实行藏、借、阅、参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
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图书馆在逐年增加纸质馆藏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截止2013年底,图书馆收藏有中外文纸质文献219.2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为265.4万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48个,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近3.27万种;中外文纸质报刊4000余种,各种非印刷型资料近万件,构成了多类型、多载体、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新馆落成启用后,由于院系资料的整合,我来到了图书馆上班。每当我迈进图书馆大门,我就能切身体会到图书馆不仅是读书的地方,还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在图书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可以看到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知识宝藏。置身其间,我们会感受到古今同时、中外同地,会感觉到心胸开阔、青春常在。
目前,图书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网络提供书刊信息查询,形成馆内业务工作自动化管理。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行进行书刊信息查询、读者信息查询、图书预约和续借。作为校园网的核心交换节点之一,图书馆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全馆配置2100个信息点,各楼层已提供了无线上网接入,还建立了拥有近40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文献检索培训室和教师检索室。另外,还配备40余台公共查询机和多台自动复印机,分布在各个楼层,方便读者查询、复印。信息咨询服务也日益活跃和深入,为师生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和培训、网上咨询、代检代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偌大的阅览室常常座无虚席。读者们轻轻地进入或离开座位,无声地阅读或抄写。这里没有令人厌恶的噪音,没有肆无忌惮的喧哗,没有搅人清思的笑语。静,一切都只剩下静!浓厚的学习氛围弥漫其中。人们仿佛一进入这个环境,就会被无形的肃穆所征服。一切活动或言语都尽量被缩减到最低限度。每当我置身书籍的海洋之中,我都会感觉到自身的空泛和知识的可贵。每当我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教师们正襟危坐、翻阅书籍,我都会感觉到做学问所必须具备的韧性和毅力。每当我跻身于读者之中,我都会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尊重的关系,要以不妨碍别人即尊重别人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这就是说,在图书馆我体会到了知识的价值,学会了做学问的起码要求,懂得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特别敬重那些终年掌握着知识宝库钥匙的图书馆馆员。他们总是以大方、平和的微笑面对读者,总是沉静而有节奏、恬适而不厌其烦地向后学输送知识。偶尔,他们也会用一种舒缓的轻声为人解答疑难和指引门径。他们就像长期深埋在地下而易为人所漠视的树根一样,一刻不停地在为地上那棵枝叶参天的知识大树输送大地所给予的养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辛勤耕耘的图书馆馆员,那些静静地埋藏在图书馆内的知识瑰宝才得以在人们面前闪闪发光。我浸身于图书馆愈久,愈感到自身知识的匮乏,愈感到自己知识结构的苍白无力。图书馆不断激发我对知识的贪欲。
面对一届又一届大学生,从80后到90后,从浪漫主义青年到新新人类,我和图书馆的情缘跨越了一个世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的土壤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佼佼学子。
今天,站在图书馆面前的我百感交集。经过“七五”至“十一五”五个五年计划的奋发努力,湖北大学实现了由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平凡跨越。我亲身经历了学校图书馆的巨大变化,自己也上下求索了30年。我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一直认为自己真正要奉献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动摇过,更没有后悔过。
图书馆是我自由自在攫取知识的起点。她伴随着我风风雨雨30年,共享我的欢乐与苦难、成功与失败,成为我生活历程的最后见证,也是指引着我的生命之舟驶向前方的航标。“真正建设好一所大学的现代化图书馆并不容易。”原任图书馆黄家发馆长对我说的这句话让我思绪万千,感慨无比。如今,学校图书馆正朝着建设网络化、特色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
30年春风化雨,30年弦歌不辍。再过30年,追溯校史,学校建校110周年。学校图书馆能否真正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现代化图书馆,这是梦,是PG电子上分技巧APP下载图书馆人的梦。实现湖大梦,靠全校师生员工的奋力拼搏和默默奉献。
热爱图书馆吧!与图书馆交朋友吧!图书馆的大门永远向追求知识的人敞开着。只要你推门进入,它将随时为你展开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将给予你生命、力量以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