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诗词创新的着眼点

来源: 作者:涂怀珵 编辑:刘欢 时间:2016-10-26 字号: 【大】 【中】 【小】

(一)

当年《武汉文艺》主编周代同志约我去编辑部一谈。他说“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志很看重你写武昌农讲所旧址和毛主席旧居的散文,把那么多空房子写得有声有色有诗意。我们写文物,尤其是写革命文物,在表现手法上,贵在创新。”云云。

这位“局长读者”的反应,我始料未及,很受鼓舞!

后来,我读到署名“王冶秋”的散文《狱中琐记》,认真的读,似有所悟,觉得酿造诗一般的意境,是写好散文的关键。想到唐代伟大散文家韩愈爱以文入诗,此中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诗词创新,不妨多方面尝试,我试着把富有诗意的散文的情景,化为格律诗词艺术,算是“练兵”吧。例如王冶秋散文《狱中琐记》中有一段关于“放风”的诗味情景:“天刚麻麻亮,鐐声就响起来了,这是狱中的音乐,连绵不断的,有节奏的响着;‘荒郎,荒郎,荒荒—郎郎……’这歌声不断地唱着,多么壮丽的歌声,把天唱得大亮,把东方的太阳唱得露出了红光。”

于是,我冥思苦想,试着把这段文中的情景包括那狱中“酷刑堂审”以及所谓“放茅”“雪花汤”等,炼成格律诗词《南乡子·荒郎》:

响木任惊堂,骨裂肤崩志更长。一路鐐声带椒水,荒荒,归笼笑对雪花汤!

残夜盼朝阳,放茅惹得警刀忙,贪看蓝天憎网眼,郎郎,难锁囚心上井岗。

(二)

王冶秋散文《狱中琐记》又说“北京党的市委书记赵朴同志,陕北米脂人,因他的囚衣上的号码是‘二号’,我们都叫他‘能波徒’(No.2)。他告诉我们许多血肉换来的经验,他告诉我们在挨皮鞭的时候,就想这样有力的双关的口号:‘皮是你的,骨头是我的!’他教会我们灌辣椒水的时候,用嘴呼吸;他告诉我们法庭上案桌前面的两串人耳朵,有我们烈士的耳朵在内。’听说赵朴同志牺牲在山东。”

散文中的这段记叙,令我惊心动魄!我情不自禁,很快化为五律一首:

欲祭难寻冢,山东何处高?

忍看人耳桌,怒对鬼头刀!

硬骨源吾志,伤皮属尔曹。

能波徒此语,万古励英豪。

(三)

上述一词一诗,是有感而发,据实写来,不算精彩,但很合宜。说它合宜,是正合格律诗词创新的着眼点、着力点。正合周谷城老先生提出的“坚持平仄,放宽韵脚,革新内容”的理念。

为什么强调“革新内容”,而不是“革新形式”?因为格律诗词每种形式经过试验、发展、直到定型,是长期的,有条件的。我不赞成所谓“诗词创新,重要的还在于新的诗体的诞生”这个说法,中华诗词之式体,远未走到尽头。例如,光是词牌,就将近有两百个体式之多(见罗辉编著的《常用词牌新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你都写过吗?还不够你用吗?实践证明,你从形式上怎么“创新”也难以突破已定型之格律。所以我认为,目前提倡诗词创新,贵在内容及其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为什么我们的诗词能常写常新?因为“旧瓶能装新酒”,这是多年来作者们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四)

我们提倡格律诗词重在“革新内容”,当然决不只是如上述一词一诗中写的“革命先烈”——虽然这内容是唐诗宋词中所没有的,更比如今有的“假古董”强得多!出生于湖北恩施的元代文学家范德机主张“诗贵乎实,实则随事命意,遇景得情,如传神写真,各尽其态,自不至有重复蹈袭之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写诗时联翩浮想。联翩浮想往往是诗词创新的助产婆。我退休前,是国家教委机关刊物的特约记者,记得有一次奉命到南京、扬州一带采访。扬州有个“瘦西湖”。湖名因何曰“瘦”?令我浮想联翩,想到与此地有关的三位历史人物,便写成《过瘦西湖三问》:

维扬何故西湖瘦?一问风流小杜郎。

牧曰“繁华歌舞地,碧湖身亦爱纤长”。

维扬何故西湖瘦?二问孤忠可法公。

史曰“姜夔题句在,空城池水久惊弓”。

维扬何故西湖瘦?三问忧民郑板桥。

燮曰“冲霄丛竹直,屈潴学样试伸腰”。

后来,我在“诗词班”讲课,出考试题,测量学员的才情及其胸中“诗藏”是否丰富,要他们将上述“三问”各链接“原玉”。

考生中最佳答案如下:

答“一问”链接原玉——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答“二问”链接原玉——明·史可法引宋·姜夔《扬州慢》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答“三问”链接原玉——清·郑板桥《题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上述“链接原玉”形式,仍属唐宋以来“有为而发的设问诗体”的变种。可见汉诗种种体式源远流长。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