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息从瑞典传来时,全世界的人都在为那个年逾古稀的老人震惊和疯狂。然而几天过去了,那个老人却依然像曾经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时一样,沉默得仿佛完全置身事外。
那些不熟悉老人的人,此时早已产生了无数种猜测。他为什么不出来说话?他在哪里?他获奖后会有什么感想?他会不会也像当年的萨特一样拒绝诺贝尔奖呢?然而那些熟悉他的人,却很高兴地看到他这颗滚石在浩瀚的山坡上滚动了七十余年后依然可以挟卷着时代的风尘轰然作响,然后在曲终人散后默默地掸去附着在自己身上的青苔。
只因为老人有一个名字,叫做鲍勃·迪伦。
有关乎他的一切,还得从一个疯狂的年代说起。
六十年代,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广场上面对着万千黑人,发表了他《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披头士在全世界掀起了摇滚的浪潮,肯尼迪总统在枪声里手捂着鲜血痛苦倒下,而无数身穿着破旧夹克衫和牛仔裤的平民正走上街头,唱着吼着自己的声音。黑人平权运动、女权运动、性解放运动、反战运动、嬉皮士运动,让一个躺在金钱堆里日益腐烂的美国在纸醉金迷里醒了过来,并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灵魂,而鲍勃·迪伦,则是那个时代里的一双最为锐利的眼睛。
正是因为看穿了一切,他反叛,愤怒,站在抗议者的最前面,发出“当局者要长多少个耳朵,才能听到民众的哭声”这样的质问,撕开当局者伪善的面孔,戳穿了有关战争的虚伪的谎言。而对于遭受到不明冤屈的黑人,他也是通过一首类似于叙事长诗一样的歌娓娓道来,不控诉,不嘶吼,讲述之余,早已道尽了荒唐。
是的,他总是这样,永远都不会歇斯底里,只会用他独特的嗓音,他的吉他和口琴演绎出一首首寓意丰富的小诗。乍听之下不知所云,但却可以为无数个在那个年代里迷失了的人踢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无数双好奇的眼可以穿透无聊与虚幻的繁盛,看到世界本身的样子。
而他却也就是这样,用敲击和叩问引领了一整个疯狂的时代,打破了无数青年的幻想,但是当人们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时,他却摇了摇头,说“答案在风中飘扬”。一切要自己去寻找,要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世界来赋予意义。于是人们得以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在打碎一切后的一片混沌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用思考来探索真相。
自然而然的,他们将他捧上神坛,认为他给了“民谣”新的生命。然而鲍勃·迪伦却悄然转身,为他的吉他插上了电,从而踏上了新的征程。
此举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一次演出中,一个狂热的听众向他喊出了“犹大!背叛者!”鲍勃停顿了一会儿,向身后的乐队喊出“声音再大些。”然后场上响起了《like a rolling stone》的声音,也留下了摇滚史上最为著名的现场之一。这是鲍勃·迪伦的又一次转身,也是又一次地干净利落的甩掉了身上的标签。
没有人可以完整地定义鲍勃·迪伦,就像他自己的传记名字“像一块滚石”,这来自于一个英国谚语“滚动的石头不生苔”原义为不安分的人做不成大事。可鲍勃却偏不想做大事,他一次又一次地不安,反抗着,永远不停止滚动,就算自己庞大的身影把整个时代搅得风生水起,也绝不停下来。他一次又一次地撕掉自己身上的标签,做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人。在眼泪和诗的交织下,亲吻并拥抱整个世界。
这么多年,他一直都那样真诚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棱角渐渐磨平,内容也慢慢粗砺。但却依然没有停止滚动着,停止对整个世界好奇的探索。
(作者系2015级汉语言文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