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冬,总是带着几分矜持,来得缓慢,没有北方那样分明的降雪,也没有北风呼啸的凛冽,它的到来更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渗透,同时又不失冷意。自从我来武汉读书以后,常常能在一天中感受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早晨是带着雾气的凉秋,正午偶有阳光,仿佛夏日残存的温暖,傍晚寒风乍起,提醒你冬天已经占据了时光。这种复杂的变化赋予了武汉冬天独特的层次感,让我难以捉摸且无法忘怀。
清晨,薄雾笼罩了整座城市。校园里的树木依旧坚挺,裸露出苍劲的枝干。踩着路上的枯叶,声音轻而闷。寒冷的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潮湿的味道,连每一口呼吸都带着水汽,凉意直钻骨髓。湿气沿着墙壁和窗棂爬进屋内,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教学楼的窗玻璃上结满了水雾,模糊了外界的景象,像是一幅天然的素描。在这样的天气里早起,实在是一个挑战。
没有雪,是南方冬天最显著的特征。偶尔降临的一场薄雪,也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化作一地湿痕。取而代之的,是冬雨的绵密与执着。细密的雨丝像牛毛般斜斜地洒下,轻轻拍打着柏油马路,溅起浅浅的水花。来往的人们撑起伞,匆匆穿过街道,伞面上跳动的雨滴与急促的脚步声混成一曲冬日的小调。电动车的引擎声穿插其间,在湿润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雨后的校园静谧而清新,仿佛所有的喧嚣都被雨水洗去,只留下冬日的宁静。
然而,湿冷是南方冬天的真实底色。它不同于北方的干冷那般利落,反而像一条缠绕的丝带,悄悄钻进你的衣领和袖口,冰凉的触感让人瑟瑟发抖。那种冷意仿佛能够透过厚重的棉衣直达骨髓,让人不禁生出几分对火炉与热汤的渴望。教学楼里,学生们缩在围巾与厚外套里听课,手里的笔在冻僵的指间转动。冬天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这股寒意填满,无声地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季节。
但南方的冬夜,却是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灯光映照出生活的温度。街巷间飘荡着热气腾腾的香味,在寒冷中为人们注入了些许温暖的希望。人们围坐在炉火旁,吃上一锅麻辣火锅,热气在空气中氤氲,好像将一切寒意隔绝在外。屋外,冬雨仍在滴答作响,但室内却是烟火人间的暖意。这样的冬夜,总让人感觉寒冷也可以被生活本身化解。
南方的冬天,也有它诗意的底色。校园里的梧桐树散发出独特的美感。落叶铺满小径,金黄与褐色交织,安静地躺在冬日的薄雾中。偶尔一阵寒风掠过,剩余的几片枯叶轻轻飘落,旋转着融入地面的静谧。阳光透过稀疏的枝条洒下斑驳的影子,为清冷的冬景增添了一抹温柔的光辉。在阳光很好的冬日,我时常能看到同学们坐在树下的长椅上看书、听音乐或是摄影,我们都在享受生命的美好。
南方的冬,没有北方冬天的粗犷与严厉,也没有北国积雪的壮美。它是柔软的、内敛的,像一首低声吟唱的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冬日的景致。它用雨水将城市洗涤得晶莹透亮,用雾气模糊了时间的边界,又用寒冷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这样的冬,不只是寒冷的象征,更是一种人生的写照。它教会人们如何在寒意中寻求温暖,如何在沉寂中寻找生命的力量。这样的冬天,是一场等待春天的旅程,而等待本身,也有它的意义与美丽。
(作者系2023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学生)